機器人加速進社區 物管行業探索“人機共生”新圖景

證券日報記者 陳瀟 王僖

AI與機器人技術加速落地,社區服務正被重新定義。

日前,在第二十三屆中國(北京)國際城市建設博覽會現場(以下簡稱“城博會”)現場,《證券日報》記者看到,外牆機器人、清潔機器人等產品集中亮相,吸引了大量觀衆駐足。有物業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機器人正以“新員工”的形式加速進入社區,物管行業迎來“人機共生”的新階段。

中國物業管理行業已步入萬億元時代。克而瑞物管數據顯示,2024年物業管理行業整體營收規模達到1.75萬億元,維持增長態勢。中指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物業管理市場規模從2020年的259.1億平方米增加至2024年的314.1億平方米,預計到2029年將進一步增長至近380億平方米。

但在增長曲線背後,行業正面臨一系列結構性挑戰——人力成本持續上升、利潤空間被壓縮、服務邊界不斷拓寬。管理面積的持續擴張,意味着對標準化、精細化管理能力的更高要求,傳統模式難以支撐規模化增長,科技化、智能化被認爲是行業發展的新引擎。

在此背景下,一批物業企業率先以科技帶動產業升級,通過研發機器人、打造智慧管理平臺等,優化作業效率,提升服務品質,推動行業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

在此次城博會現場,記者見到了碧桂園服務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碧桂園服務”)自研的“零號居民”機器人。碧桂園服務相關負責人告訴《證券日報》記者,截至目前,“零號居民”已在廣州、上海等地超17個項目投入使用200臺,年底計劃突破1000臺。這臺機器人能夠實現自主清潔、自動呼梯、避障作業等智能功能,大幅提升作業效率與安全性。

“我們希望通過機器人去解決‘4D問題’(髒活、累活、有傷害的、枯燥的)。其實,這些工作本身就不一定該由人完成。”碧桂園服務副總裁、首席技術官趙曉光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他舉例說,物業清潔中存在大量高危工種,比如擦玻璃、登高作業,這些工作長期以來依靠人工完成,不僅危險還難以保障質量。機器人要解決的,就是減少這些當前由人承擔的風險和重複勞動。

越來越多的物業企業正瞄準機器人賽道。例如,今年8月份,濱江服務集團有限公司旗下公司宣佈與杭州宇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達成深度合作,雙方將在AI智能化發展及機器人應用領域建立戰略合作關係;今年4月份,南都物業服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宣佈將增資杭州雲象商用機器有限公司,加快佈局商用清潔機器人賽道。

隨着AI與機器人加速進入社區場景,物業行業的組織模式也在悄然轉變——“人機共生”或將成爲新趨勢。

趙曉光進一步表示,未來的物業服務將進入“人機共生”階段:“比如現在一棟33層的樓,由一位保潔阿姨負責,未來她可通過調度10個機器人,負責10棟樓的保潔工作。機器人負責基礎勞動,人則負責指揮、維護和優化流程。這樣一來,人能夠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轉向更具價值的管理與服務。”

更深層的意義在於,科技能讓更多人有機會被納入社會勞動體系。“未來,也許一些殘障人士、勞動不便者都可以通過遠程操作、算法管理等參與工作,這是‘人機共生’的社會價值。”趙曉光說。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機器人在物業行業的應用,不僅意味着技術層面的進步,更代表着商業邏輯的轉向。過去行業依賴規模擴張驅動增長,如今,隨着數字化、人工智能和AIoT技術的深入應用,物業企業正從粗放式管理邁向精細化運營,頭部企業有望在效率、品質與成本控制上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