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霜降,這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八個節氣。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王雷永介紹,霜降是秋冬交替的重要節點,此時自然界的陽氣逐漸潛藏,寒氣日漸增長。正如古人所言:“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此時早晚溫差加大,寒意漸濃。中醫認爲,秋季屬金、主肺,冬季屬水、主腎,霜降正是從養肺過渡到養腎的關鍵時期,此時應注重護陽防寒、通絡活血,同時調和脾胃、靜養心神,爲入冬做好準備。

霜降時節,寒邪容易從體表入侵。王雷永提醒,這不僅損傷陽氣,還會影響氣血運行,可導致四肢發冷、精神不振、腰膝痠軟,甚至手足麻木等症狀。因此,要注意防寒、養陽、護足、暢血脈。“其中,護足尤爲關鍵。”王雷永說,中醫認爲,足部是陰陽氣血之根,足三陰經分佈在足部,寒邪最容易從腳底入侵,阻礙陽氣運行,導致血脈不暢。尤其足部是氣血運行的“末梢”,一旦受寒,不僅容易畏寒肢冷,還可能引起下肢疼痛、麻木等健康問題。因此,霜降護足,就是保護陽氣、調養脾腎,進而守護全身健康。建議用艾葉、生薑、花椒、桂枝、蘇木、紅花等煮水泡腳,水溫控制在38攝氏度左右,時間約15分鐘,以幫助溫通經絡。

秋去冬來,自然界由“收”轉“藏”。王雷永介紹,此時人體代謝也逐漸放緩,脾胃運化功能相對減弱,很多人會感到疲倦或手腳冰涼。此時,有人喜歡通過喫高糖、高脂食物來補身禦寒,但中醫講“虛不受補”——如果本身脾陽不足、氣機不暢,盲目進補反而容易內生溼熱,加重痰溼、血糖或血瘀等問題。他建議,此時應注重“平補爲主、以養代補”,日常多喝溫水,飲食上少糖控脂,多喫健脾養陰的食物,如山藥、蓮藕、百合、銀耳、蘿蔔、白菜等;也可適當食用羊肉、枸杞、桂圓、黃芪、黨蔘等溫補食材煲湯,但避免過於油膩辛辣。同時,保持情緒平和,心態寧靜有助於順應自然界“閉藏”的特性。

“霜降時節,還應注重‘動靜結合’。”王雷永說,推薦練習中醫導引養生法,如八段錦中的“兩手攀足固腎腰”,通過拉伸和按摩足三陰經與足三陽經,有助於溫陽通絡、調和氣血,實現“以動助陽”的養生效果。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