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協助老人起居的護理機器人到監測健康的智能牀墊,再到能與老人聊天解悶的陪伴機器人,機器人技術及產品已出現在安全監護、生活輔助、康復訓練等養老核心場景。日前,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正式發佈由我國牽頭制定的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爲各類養老機器人產品設計、製造、測試和認證等提供了基準。這不僅是對我國技術路線的認可,更意味着全球養老機器人產業將迎來標準化時代,有利於促進養老機器人市場健康發展。
市場規模巨大的“銀髮經濟”與機器人產業相遇,催生出巨大的市場需求和增長潛力。但養老機器人當前還存在技術不夠成熟、價格普遍較高、配套服務不足等問題,相關產品雖“有”但欠“優”。
比如,目前大多數養老機器人是在工業機器人的基礎上改造而來,這些產品普遍存在易用性低、智能化不足的情況,部分產品的使用邏輯甚至有些“反人性化”。有的陪伴機器人要求使用者每天輸入動態驗證碼登錄系統,有的助浴設備每次使用需兩名護工協助調試參數,還有部分養老機器人對程序設定範圍外的突發情形沒有解決方案,容易出現報錯的情況。養老機器人偏高的價格也讓普通消費者較難觸及。解決好這些痛點難點,既是產業發展的需求,也有助於更好滿足老年人的養老訴求。
在產品設計環節,應注重產品的適老化。開發者要將用戶思維貫穿設計、生產等各環節,從老年人的需求出發,設計出真正適合老年人的產品。要注意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機器人的操作界面要儘可能簡易、便捷。要關注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如視力較弱者如何進行屏幕交互,字體大小、圖形界面是否便於識別;手部顫抖者如何準確操控,按鍵間距、誤觸防護是否優化;行動不便者如何適應環境,機器人運行是否預留合理空間,緊急求助機制是否完善等。
讓養老機器人服務好老年羣體,亟需破解一些技術上的難題,如產品的感知與交互能力、情感交流、數據安全、應對緊急情況的能力等。需要加強技術研發和創新,用技術的速度提高服務的溫度。此外,更好發展養老機器人產業,還需要通過產業鏈聯合攻關,突破軟硬件關鍵核心技術的協同,解決好成本、配套及工程化難題,實現養老機器人產業的自主可控和高質量發展,推動電機、減速器、傳感器等關鍵零部件的國內自主研發。
智慧養老既是技術創新,更需要人文關懷。當技術創新迴歸“人”這個出發點,我們才能真正答好“老有所養”這道必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