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裝中國井上英治:以“環境·安心”雙輪驅動,深耕中國出行生態

【環球網智駕報道 記者 心月】在第二十一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的喧囂中,電裝以“環境·安心”爲核心的戰略成果發佈,成爲行業觀察中國市場技術落地與企業責任擔當的重要窗口。作爲電裝中國地區的掌舵者,株式會社電裝高級執行總裁、中國地區CEO井上英治在與記者的交流中,深度闡釋了電裝紮根中國38年的本土化實踐,以及在電動化、智能化浪潮下的價值堅守與創新路徑。

自1987年北京代表處設立、1994年煙臺合資公司奠基,電裝在中國的佈局已形成縱深網絡——34家關聯公司、1.5萬名員工,構成其融入本土產業生態的基石。中國市場的獨特性在於“技術創新的速度與轉化效率全球領先”,而電裝的生存之道在於“將‘環境·安心’的全球戰略與中國電動化、智能化的市場需求深度綁定”。從早期的零部件供應到如今主導新一代熱管理模塊的全流程本土化開發量產,電裝的角色已從“參與者”轉變爲“共建者”。井上英治稱電裝的研發、生產、供應鏈體系均以服務中國客戶爲核心目標,通過在中國本土生產逆變器、電動發電機等電動化核心部件,持續助力推動電動車在中國的普及。

在“地球生態友好”的願景下,電裝的環境實踐呈現技術落地與製造革新的雙重邏輯。技術端,由中國團隊主導的新一代熱管理模塊實現“從策劃到量產”的全鏈條本土化,通過精準調控電池、電機等核心部件的溫度,將電動車續航表現提升至新維度;電池護照系統則構建起電池全生命週期追溯體系,爲循環經濟提供數據基建。製造端,電裝以“節能、可再生能源、創能”爲三大支柱,錨定2025年電力碳中和、2035年全面碳中和目標,8家國家級綠色工廠的認證、2020年以來累計23%的二氧化碳減排量,都印證了其“綠色製造”的執行力。這些成果不僅是對中國“30·60”雙碳國策的響應,更是電裝作爲“本土企業”的責任自覺。

據悉,在強化主動安全性能方面,電裝持續推進以“零交通事故”爲願景的技術研發工作。在本次車展上展示的SDV模型車集成了毫米波雷達、圖像傳感器與車載通信模塊,展現了汽車從“功能載體”向“移動空間”進化的可能性;而電子電氣架構的優化,則通過軟硬件深度整合,提升系統穩定性與可用性。

井上英治特別強調了與地平線的戰略合作——針對中國複雜道路環境,雙方將聯合開發L2++級組合輔助駕駛系統,將“行駛、轉向、制動”等基礎功能的響應能力推向行業前沿。“我們確信,未來該產品的量產應用將爲用戶帶來空前安全舒適的組合輔助駕駛體驗。”井上英治信心滿滿地表示。

而電裝的本土化不僅限於商業層面,更體現在社會價值的共創方面。井上英治稱,作爲紮根中國的企業,電裝在持續開展與社區共生共存的社會貢獻活動。在“環境”領域,定期的公共設施清潔活動、環保理念普及,正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社區生態;在“安心”領域,針對小學生的交通安全講座與沉浸式體驗,提升兒童自我保護意識,從源頭上構築出行安全防線。

展望未來,電裝的戰略路徑清晰而堅定:在技術研發上,持續加碼電動化與智能化的融合創新,例如通過SDV模型車探索“汽車即服務”的場景落地;在產業協作上,深化與本土合作伙伴的協同,從地平線的智能駕駛到更多未披露的生態共建,構建開放共贏的技術生態圈;在社會責任上,將“環境·安心”的理念進一步融入產品設計與社區服務,讓技術進步與社會發展同頻共振。

從技術落地到生態共建,從製造革新到社會責任,電裝的“環境·安心”戰略不僅是企業戰略的宣示,更是其深度參與中國汽車產業變革的行動綱領。在井上英治的規劃中,電裝的未來不在單一的產品競爭,而在“與中國社會共同成長”的價值共振——這或許正是外資企業在華長期主義的最佳註腳。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