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到達“天花板”,然後呢?

2025年,中國電影迎來了誕生120週年的重要時刻。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以超157億元的成績躋身全球影史前5,成爲中國電影票房的一座里程碑。

然而,當中國電影觸及這一前所未有的“天花板”時,如何繼續前行,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爲了業界內外共同關注的焦點。

產業現狀:從高速到高質的轉型陣痛

回顧過去20多年,中國電影經歷了高速發展階段。但如今,行業增速放緩,出現了頭部影片獨大,以及腰部以下影片票房表現低迷的分化現象。網絡數據平臺顯示,今年春節檔結束至今,市場上票房破億的國產影片寥寥。電影單日大盤票房穩定在千萬級別,即便是週末也僅能達到六千多萬的水準,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了電影院關閉的現象,這無疑給整個行業帶來了不小的衝擊。

春節檔結束至今,國產電影中僅有《不說話的愛》與《向陽·花》票房破億。

面對這一困境,導演黃建新在近日的北京國際電影節核心論壇上分析稱,當前電影面臨的最大競爭並非來自行業內部,而是外部新興媒介的崛起:短視頻、遊戲等新媒體形式以其獨特的碎片化敘事方式和即時的情感滿足,吸引了大量用戶,對傳統觀影習慣構成了嚴峻挑戰。

“一線城市觀衆看一場電影需耗費4小時,而短視頻以碎片化敘事滿足情感需求,這對傳統觀影習慣形成衝擊。”

此外,黃建新認爲,性別差異也影響媒介選擇。北京國際電影節數據顯示,近年女性參會者佔比達67%,女性觀衆已成爲電影市場的重要力量,而遊戲用戶則以男性爲主,這種性別差異也進一步加劇了媒介選擇的分化。因此,電影創作者需要更加精準地把握不同性別羣體的情感需求,創作出能夠觸動觀衆靈魂的優秀作品。

“天花板”不是終點,行業有信心

中國電影單片票房觸達“天花板”,但市場並沒有完全飽和。

黃建新以美國電影市場爲例,指出其年度票房數十年間穩定在100億美元上下,這表明電影市場的總量規律是不可逆轉的。然而,中國電影市場仍處於上升期,儘管短期內單片票房未能再破紀錄,但行業總量依然保持韌性。2025年春節檔票房超95億元,印證了中國電影市場的潛力。隨着暑期檔的到來,市場將逐漸恢復增長。

面對行業轉型期的挑戰,探尋高質量發展路徑成爲共識。

北京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鴻認爲,未來電影行業頭部作品將更注重品質,“量的部分被其他媒介分化,唯有獨特的內容才能成爲王冠上的珠寶”。

導演黃建新則強調,電影的本質是“故事與情感”。他以《哪吒之魔童鬧海》爲例,說明中國創作者已具備全球頂級的敘事能力,“電影的影響力在於對全人類的共鳴,以及對觀衆靈魂的觸動”。

技術革新也被寄予厚望。黃建新指出,AI可大幅降低製作成本,爲年輕導演提供機會,“低成本實現創意,是技術對創作自由的解放”。

中國電影僅有120年曆史,世界電影也不過130年,在藝術形式中尚屬“年輕”。年輕意味着無限可能,也意味着在發展過程中需要不斷探索和調整。儘管當前面臨着媒介競爭、時間碎片化等挑戰,但行業對未來的信心清晰可見。

站在新起點上的中國電影,需要的不僅是攀登票房數字高峯的野心,更是深耕內容的耐心。

畢竟,“電影這麼年輕,來日方長”。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