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吳瓊
據日本共同社及日本《每日新聞》等媒體報道,當地時間6月28日,日本厚生勞動省透露,圍繞日本老牌藥企小林製藥公司涉事保健品致消費者健康受損事件,新增76人疑因服用小林製藥含紅曲保健品死亡。日本厚生勞動大臣武見敬三7月2日稱,小林製藥已於6月29日就“76名消費者死亡是否與服用問題保健品存在關聯”提交調查計劃,厚生勞動省將嚴格監督小林製藥的調查情況及相關進展,必要情況下可能直接參與調查。
小林製藥提交調查計劃
今年以來,小林製藥含紅曲保健品疑似致消費者健康受損甚至死亡事件數度引發日本社會震動。近日,一則新消息又引發日本各界對此事的關注。
6月28日,武見敬三向記者透露,又發現76名生前曾服用小林製藥含紅曲保健品的消費者。他們的死因與小林製藥含紅曲保健品疑似存在關聯。
《每日新聞》等日本媒體當日披露,厚生勞動省早在6月13日就曾詢問小林製藥,是否新增與含紅曲保健品相關死亡事例。當時,小林製藥予以否認,一天後又改口,解釋稱“有這樣的事例”,但具體人數直到6月27日才向厚生勞動省報告。
小林製藥6月28日發佈新聞公報稱,又收到來自170名死亡消費者家屬的諮詢,其中76名死者在生前服用過小林製藥含紅曲保健品,但“他們的死亡與此是否存在因果關係仍在調查中”,另有3名死者經調查已確認其死亡與服用含紅曲保健品無關聯,其餘91名死者並未服用含紅曲保健品。
新聞公報還稱,上述76名死者的直接死因既包括與腎臟相關的疾病,也有癌症、腦梗、肺炎等疾病。
日本厚生勞動省6月28日譴責小林製藥沒有將其掌握的最新情況及時向厚生勞動省報告,並稱今後關於曾服用小林製藥含紅曲保健品的消費者死亡案例的調查,不排除將由厚生勞動省直接負責。
7月2日,武見敬三又透露,小林製藥已於6月29日就“76名消費者死亡是否與服用問題保健品存在關聯”提交調查計劃,厚生勞動省將嚴格監督小林製藥的調查情況,敦促其儘快取得進展。必要情況下,厚生勞動省可能直接參與調查。
厚生勞動省此前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26日,小林製藥含紅曲保健品已導致5人死亡、289人住院(包含已出院人數)、1656人前往醫療機構就診。但根據小林製藥最新發布的新聞公報,上述5名死者中,有1人的死亡經確認與服用含紅曲保健品無關。
另據報道,日本腎臟學會6月30日在橫濱召開會議並公佈調查結果稱,調查人員對206名服用小林製藥問題保健品後腎功能受損的患者情況作分析,可確認治療後情況的105名患者中,相關指標顯示腎功能低下者佔比爲85.7%。也就是說,仍有超過八成的人腎功能未恢復。
隱瞞信息暴露更多問題
早在數月前,就有分析人士指出,小林製藥含紅曲保健品致消費者健康受損甚至死亡事件,暴露了小林製藥的生產管理及企業倫理問題。此次小林製藥未及時將掌握的最新情況向厚生勞動省報告一事曝光後,又有批評者劍指小林製藥的企業作風和企業倫理問題。此外,日本的功能性標示食品制度也被質疑存在問題。
據瞭解,小林製藥雖企業名稱中帶“製藥”二字,其實並不生產處方藥,產品大多是藥妝店裏可以買到的非處方藥、補充劑等保健食品。
在日本,含紅曲成分保健品屬功能性標示食品,是日本三類保健功能食品之一。生產商可以在產品包裝上標示保健功能,無需監管部門審批。
批評人士就此指出,小林製藥的含紅曲保健品名義上是食品,有效成分實則是藥品。日本醫藥行業人士也指出,正因爲小林製藥清楚藥品審批的難度,所以才用紅曲的名稱以功能性標示食品銷售,以此規避藥品審批。
還有業內人士指出,在日本,功能性標示食品制度實際上是盲目追求經濟增長的產物,忽視了對消費者健康的保護。
據日本媒體報道,2015年,爲拉動經濟增長,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設立功能性標示食品制度。日本消費者廳最新資料顯示,目前在日本政府備案的功能性標示食品已近6800款,涉及約1700家生產商,管理存在一定難度。
日本媒體批評稱,功能性標示食品制度因注重經濟增長而過於減輕生產商的負擔,這是以犧牲消費者的健康爲代價的。小林製藥含紅曲問題保健品事件發生後,顯著打擊了消費者信心,爲消除民衆對功能性標示食品乃至保健功能食品的不安和不信任,必須對相關制度進行根本性改革。
影響深遠“日本製造”褪色
小林製藥含紅曲保健品致消費者健康受損甚至死亡事件一再發酵,讓日本各界開始關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缺陷及相關法規、政策漏洞。
批評者指出,日本消費者廳制定的《功能性標示食品備案指南》安全性和品質管理相關規定不足。若出現消費者食用功能性標示食品健康受損的情況,《功能性標示食品備案指南》內沒有相應的針對企業的強制性規定。
簡而言之,目前日本的功能性標示食品制度是備案制而非國家審批許可制,因此從法律角度規定生產商的各種義務非常困難。
業內人士就此指出,有必要修訂日本《食品衛生法》等相關法律。
還有分析人士從另一個角度解讀此事件:小林製藥含紅曲問題保健品事件對日本經濟造成了極爲深遠的負面影響,“日本製造”光環或將因此進一步褪色。
近年來,日本製造業企業屢傳違規、造假和質量安全醜聞,不斷打破“日本製造”的質量神話:2023年3月,豐田集團旗下的豐田自動織機公司被發現在叉車發動機尾氣測試中存在數據造假問題;2023年底,日本大發工業公司被發現存在174項違規操作,被迫暫停其在國內外所有正在生產的車型出貨;今年4月,生產噴氣發動機、核能發電設備的日本大型重工業公司IHI公司宣佈,其子公司IHI原動機曾篡改船舶和陸地用發動機的燃油數據,涉及的發動機數量達4361臺;此外,日本一款知名腸胃藥“正露丸”的生產商極東公司被曝因生產成分不足,連續篡改該藥品試驗數據長達30年……
屢傳醜聞之後,小林製藥含紅曲問題保健品事件令“日本製造”光環進一步褪色。有分析認爲,“日本製造”若不能及時調整,日本經濟提振將更加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