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申購門檻跌至“分角時代” 營銷與“保殼”需求並存

【環球網財經綜合報道】基金申購門檻正悄然進入“分角時代”。近日,天弘基金宣佈將旗下50餘隻基金的申贖門檻統一調降至0.1元,覆蓋主動權益、指數、QDII等多種類型。在此之前,已有十餘家基金公司年內陸續跟進,部分貨幣基金在特定互聯網渠道的申購門檻更是低至0.01元。這一趨勢背後,既有基金公司開拓新客、渠道營銷的考量,也暗含着滿足投顧配置需求乃至部分產品“保殼”的深層邏輯。

在業內人士看來,大幅降低投資門檻是基金公司適應互聯網銷售生態的必然選擇。一位基金公司互金部門人士表示,互聯網代銷平臺熱衷於推出各類“薅羊毛”活動,用極低的門檻吸引用戶嘗試投資,這有助於將潛在的零散資金轉化爲真實客戶。此外,隨着基金投顧業務的普及,投顧策略通常需要將小額資金分散配置到多隻基金中,過高的申購門檻會直接阻礙策略的順利執行,因此降低門檻也滿足了這一實際業務需求。

然而,在這場看似普惠的“降門檻”浪潮中,也隱藏着一些更爲複雜的考量。市場觀察發現,部分基金公司,尤其是一些發起式基金和機構定製產品,在維持申購門檻不變的同時,卻顯著降低了單筆贖回的最低份額和最低持有份額,甚至降至0.01份。這一操作的背後,或暗藏着“保殼”的意圖。

根據相關規定,發起式基金成立滿三年後,若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或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將面臨清盤風險。有分析人士指出,對於一些客戶數量稀少的機構定製產品,當初始機構資金退出後,通過降低贖回和持有門檻,允許客戶保留極少的份額(如0.01份),便能維持一個有效的賬戶,從而“湊足”持有人數量,避免因不滿足條件而觸發清盤條款。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產品部人士坦言:“此舉或是爲了降低清盤風險,幫助產品存續。”

因此,基金申購門檻的“分角化”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降低了投資門檻,讓更多投資者能以極低成本參與市場;另一方面,也成了部分產品在面臨規模和持有人數量壓力時,維繫存續的一種策略性工具。這一現象折射出當前公募基金行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嚴格的監管要求下,所展現出的多樣化和精細化運作態勢。(文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