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開門紅”啓幕:分紅險領銜市場,從業人員直言“動力不足”

【環球網財經報道 記者 馮超男】10月末,秋風拂面帶着些許的涼意。而與此同時,保險行業一場火熱的促銷大戰——2026年“開門紅”正式打響。隨着一家又一家險企湧入這場角逐,整個行業被緊張與熱鬧交織的氛圍所籠罩。代理人們個個卯足了勁,向客戶熱情地推銷着公司主推產品。

“我們公司開門紅已經開始了,推薦個姐妹一起來享受福利呀!”一家險企代理人稱。而另一家險企的代理人賣力地向客戶介紹道,“最好開門紅一開始,就趕緊搶額度,利益最大化。”

如同電商界的“雙十一”購物狂歡節,“開門紅”早已成爲保險行業重要的促銷節日。儘管近年來業內淡化“開門紅”的呼聲不絕於耳,不過從今年行業的實際動態來看,“開門紅”依舊是各大險企營銷策略中的年度重頭好戲。

從產品維度審視,隨着人身險產品預定利率持續下調,在2026年“開門紅”這一關鍵營銷節點,各大型壽險公司集中資源全力推廣分紅險。進一步來講,憑藉着“保底+浮動”收益結構,分紅險穩穩站上市場“C位”。

大型險企主推:分紅險領銜,萬能賬戶“添翼”

在保險行業,歷年“開門紅”期間通常橫跨每年10月至次年2月,業內流傳着“開門紅,紅一年”的說法,足見其對於險企全年業務佈局與業績達成的重要性。

對於2026年“開門紅”期間,環球網記者通過諮詢多家大型壽險公司瞭解到,主推的產品多以帶有分紅功能的年金或增額終身壽作爲主險,同時搭配萬能賬戶。以某款產品爲例,主險爲分紅型增額終身壽險。從收益演示數據來看,若投保人選擇每年繳納10萬元保費,連續繳納三年,到第四年末,保底與浮動兩部分累計收益將超過已交保費總額。不過,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演示的收益並不等同於實際收益情況。另外,該產品搭配的萬能賬戶設定的最低保證利率,爲年利率1%。

在國際註冊創新管理師、鹿客島科技創始人兼CEO盧克林看來,大型險企選擇“分紅險+萬能賬戶”組合策略,核心在於平衡利差損風險與客戶需求。當前低利率環境下,傳統儲蓄險剛性負債成本高企,而分紅險“保證收益+浮動分紅”的設計通過與客戶共擔投資風險,顯著降低了險企的剛性負債成本。頭部險企憑藉強個險渠道和投資能力,既能支撐分紅險潛在收益,又能通過萬能賬戶提供靈活性,滿足客戶對長期穩健回報的期待。此外,監管“降負債、調結構”導向與新“國十條”對浮動收益型產品的政策傾斜,進一步推動了這一策略的落地。

不過,不同於大型險企,那些缺乏個險渠道優勢、高度依賴銀保渠道的中小險企,未全力押注分紅險,也在同步推廣傳統型產品。“這主要是由於中小險企在渠道和資源方面存在明顯劣勢。” 新智派新質生產力會客廳聯合創始發起人袁帥向記者表示,很多銀行由於過往的慘痛教訓,仍拒絕銷售分紅型產品,中小險企面對銀行網點的議價能力相對有限,只能更多考慮銀行對於產品的訴求,以維持渠道合作。從成本角度來看,分紅險預定利率較低,剛性成本小,但若按照一定紅利實現率計算,保險公司的負債成本可能高於傳統險,對公司的投資壓力更大。中小險企自身實力相對較弱,投資能力有限,難以支撐分紅險潛在的分紅收益,因此更傾向於推廣成本相對較低、結構簡單的傳統型產品,以滿足市場需求並維持業務穩定發展。

利率下行,顧問式銷售模式成破局關鍵

當下,保險行業正全力推進 2026 年“開門紅”。同時,對於從業者而言,有着一番複雜感受。某險企財富規劃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用“動力不足”一詞概括了此次“開門紅”給自己帶來的切身體會。

他指出,首先,8月31日之前,彼時保險預定利率尚未下調,各大保險公司大力激勵代理人全力推廣銷售產品。代理人們加班加點,取得了頗爲亮眼的成績。但進入9月後,行業隨即步入調整期。

其次,銀行利率下行,很多客戶衝着保險相對較高的保證型利率而來。不過,保險產品設有一定封閉期,資金的流動性相對較差,新客戶接受需要一個過程。且8月31日之前,那些對保險接受度高、無需過多培育觀念的老客戶大多已被“開發”,新客戶觀念轉變並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長期培育,這無疑給代理人業務開展增添了不小的難度。

最後,前些年,行業主推增額終身壽險。這類產品收益固定、產品結構簡單易懂,無論是保險代理人還是客戶,都能輕鬆理解其特點和優勢。但如今,分紅險逐漸成爲市場主流,其產品結構複雜,對代理人的專業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於部分代理人自身專業能力有限,難以向客戶清晰、準確地介紹分紅險產品的特點和優勢,這也進一步影響了業務推進的效率和效果。

“不僅如此,這還與我們的工作形式密切相關。”前述財富規劃師稱道,“若以產品爲導向,在當前利率進一步下調背景下,產品本身的吸引力大幅減弱。而顧問式銷售模式則不同,其側重於爲客戶量身定製家庭財務的整體規劃方案,先通過專業諮詢深入瞭解客戶需求,再據此推薦適配產品。因此,利率下調對該模式的實際開展影響不大。”

對於此,盧克林認爲,顧問式銷售模式契合低利率時代需求,其核心優勢在於從“產品導向”轉向“需求導向”。在利率下行背景下,傳統儲蓄險吸引力減弱,而顧問式模式通過專業諮詢深度挖掘客戶家庭財務目標,如爲子女教育規劃教育金、爲養老儲備配置“年金險+健康險”,再匹配適配產品。這種模式弱化了利率波動對銷售的影響,客戶購買決策基於長期規劃而非短期收益對比。同時,頭部險企通過“產品+服務”融合進一步強化顧問模式競爭力,如附加健康管理、養老社區服務,將保險從單一金融工具升級爲綜合解決方案,提升了客戶黏性與業務韌性。

若要切實推動顧問式銷售模式有效開展,袁帥提到,險企需具備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銷售團隊,能夠爲客戶提供高質量的財務諮詢服務。同時,要建立完善的客戶服務體系和風險管理機制,確保客戶的權益得到充分保障。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