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險出海,國內險企如何破解多維度壁壘?

【環球網財經報道 記者 馮超男】2025年1至9月,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175.8萬輛,同比增長89.4%。這組來自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彰顯了我國新能源車企在海外市場的高認知度與強勁競爭力。

隨着新能源汽車海外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也帶動後市場相關領域的興起。在這股發展浪潮中,多家國內險企敏銳捕捉到這一趨勢,積極跟進出海,着力挖掘新能源車險海外市場新增長點。

不過,這片蘊含龐大商機的藍海中,險企所面臨的並非是一片坦途。相反,對於險企在技術能力、數據能力、生態能力、合規能力等建設上,均提出了更爲嚴苛且更高層次的要求。

新能源車險出海加速,以試點/局部化爲主

我國新能源汽車於海外市場呈現出強勁增長態勢,爲保險業務拓展提供了堅實的市場根基。

諸多險企紛紛謀劃在全球市場中搶佔先機。以人保財險爲例,其按照“聚焦香港、探索亞洲、規範全球”的三步走地區發展策略,在2025年初實現香港新能源車險業務首單落地。今年上半年,該項目已承保香港地區中國品牌新能源車輛超千臺。今年6月,人保財險在泰國落地首單新能源車險業務。

在近日舉辦的2025年三季度業績說明會上,中國人保管理層表示,從公司前期調研情況來看,汽車電動化趨勢是全球性的,公司對新能源車險出海項目未來業務收入保持樂觀預期。

再者,面對新能源海外運營的複雜風險環境,平安產險正構建“風險共擔、服務本地、數據驅動”三位一體的保障網絡。目前,該企業在東南亞、中東、歐洲等重點市場,與當地頭部保險公司、維修服務商及救援機構形成“本地化服務閉環”,實現快速響應理賠的跨境服務。

除此之外,近日,互聯網保險公司衆安保險宣佈,落地首筆海外新能源車險。10月22日,中再產險與現代保險簽署新能源車險出海業務合作框架協議,雙方計劃的以資源整合、數據共享、技術協同、風險共擔的方式,構建“直再融合+產業融合”的中國新能源車出海國際保險合作新模式。

“整體來看,新能源車險出海進入加速期,但仍以試點/局部化爲主,地域分佈主要以東南亞與香港/亞太市場爲首選試驗場,隨後向拉美、中東與部分非洲市場延伸。”車車科技CEO張磊接受環球網記者採訪時稱。

據張磊介紹,國內險企佈局海外新能源車險市場,主要採取模式:一是共保或再保機制。由本地保險公司以小額承保爲主,中國險企通過再保或份額承保,承擔大量風險/收益;又或者中國險企做再保支持本地承保。

二是與中國車企海外業務合作,把保險作爲隨車服務(在車企售後/APP/經銷商端嵌入投保入口);或與本地經銷商合作提供專屬產品。而車車科技將國內已驗證的新能源汽車保險服務平臺模式複製至海外市場。該模式旨在成爲連接當地保險公司、經銷商、車企和消費者的數字化樞紐。

三是與國際大型保險或經紀(如MSIG等)合作,形成“本地化承保 + 國際共保/再保”的模式,讓海外產品更容易被市場接受。

從本土到海外,先發優勢下仍面臨多維壁壘

一個個首單業務的成功落地,見證了國內險企推動新能源車險走向海外市場的開端。

不過,有重要一點不容忽視:根據上市險企今年上半年的財報,部分企業在國內新能源車險市場也僅初現盈利的跡象,而佈局海外可能進一步引起經營壓力。

對於此,在張磊看來,國內險企可優先採用輕資本模式進入市場。與其重資產設立分公司,不如以再保險、共保、技術服務輸出爲主導路徑。再者,需依託車企與保險科技平臺協同“走出去”。跟隨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出海,利用車企的渠道與客戶資源實現低成本獲客;同時藉助保險科技平臺提供的智能定價、定損、理賠服務體系,降低本地化建設成本。

當然,相比國外保險機構,中國財險公司在新能源車險領域具備先發優勢——數據和經驗。

律商聯訊風險信息(簡稱“律商風險”)中國區董事總經理戴海燕向記者表示,在數據與模型優勢方面而言,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國內險企在承保、理賠過程中積累了海量的、關於電池、電控、電機等“三電”系統的本土化風險數據。基於這些數據構建的精準定價和風控模型,對於海外同行而言是稀缺且領先的核心競爭力。不僅如此,對於成熟的經驗與技術,國內險企已經率先應對了新能源車在理賠、定損、維修等方面的一系列新挑戰,建立起了一套相對成熟的業務流程和技術標準。

“同時,國內險企也面臨着海外新能源車險市場‘數據孤島’與模型本土化挑戰。”戴海燕提到,最大的挑戰在於初始數據匱乏。在國內積累的數據和模型,不能直接套用於海外市場。不同地區的氣候、路況、駕駛習慣、車輛型號構成都不同,需要從頭開始收集、清洗和建模,這是一個耗時耗力且成本高昂的過程。

除此之外,張磊提到,新能源車險出海面臨難點還包括監管壁壘,每個國家的保險監管政策、法律體系、牌照要求都完全不同,准入難度大、週期長;文化壁壘,當地消費者的投保習慣、對品牌的認知、對價格的敏感度需要長時間去理解和適應;沒有維修網絡,新能源汽車的維修需要技術和配件,在海外建立或合作一個認可中國品牌車型、技術達標、價格合理的維修網絡是一項巨大且複雜的工程。

如何實現長效發展?這些成爲關鍵抓手

在業內人士看來,車險供給不足在部分海外國家存在一定問題,海外新能源汽車維修能力相對較弱,導致理賠成本居高不下,當地險企由於缺乏定價經驗,使得保費偏高,甚至出現不願承保的情況。這不僅增加了消費者的使用成本,也影響了新能源汽車在當地的銷售。

在此背景下,中國險企推動新能源車險出海,無疑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不過,在開啓這一征程後,中國險企首要考慮的是如何實現新能源車險在海外市場的長效發展?

對於此,衆安保險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衆安保險以“產業生態+科技賦能”的雙輪驅動能力,聚焦海外新能源車險市場,充分發揮互聯網保險公司的數據與智能風控優勢,實現差異化突破。衆安保險希望通過科技能力及海外資源佈局的獨特優勢,逐步解決傳統保險難以覆蓋的風險問題,成爲服務中國新能源車企出海的重要保險力量。

而面對前述提到難點,戴海燕認爲,一是聚焦重點市場:險企可優先聚焦於當下中國車企投資建廠的重點市場,構建戰略定位能力,如東南亞、歐洲地區,以此作爲突破口夯實基礎,形成示範效應,再逐步向其他市場拓展。

二是深化生態協同:險企可與車企在駕駛數據、維修網絡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加強合作模式探索能力,實現數據共享與維修網絡共建,提升風險定價精度與理賠效率,共同完善海外服務生態。

三是加強技術輸出與本地化適配:險企可將國內積累的核心技術優勢作爲出海的核心競爭力,優化產品創新與風險管控能力,如成熟的數字化定價模型、事故車管理體系等,同時結合當地市場需求和實際情況,進行技術和產品的本地化適配。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