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財經綜合報道】隨着A股三季報的密集披露,一幅清晰的畫卷正徐徐展開:以保險資金、公募基金爲代表的中長期資金正以前所未有的積極性湧入市場。從上市險企因投資收益大增而業績“預喜”,到國內ETF總規模持續創新高,再到外資大行持續超配A股,這股“活水”不僅爲市場帶來了增量,更在深刻地重構着整個資本市場的生態,推動其向以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爲主導的成熟市場邁進。
政策與市場共振,增量資金加速湧入
今年以來,股指的震盪上行與中長期資金的持續流入相伴相生。新華保險、中國人壽等險企三季報淨利潤預計大幅增長,其主要推動力正是資本市場上漲帶來的高投資收益。同時,新基金髮行全面提速,外資“瞄準”A股跑步入場,共同構成了資本市場的強大吸引力。
這一積極態勢的背後,是政策層面的持續推動。自去年《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發佈以來,監管部門通過建立長週期考覈機制、創設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和互換便利等創新貨幣工具,爲市場注入了數千億元“活水”,顯著提升了中長期資金的入市意願。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指出,中長期資金的入市不僅改善了市場流動性,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市場對優質資產的定價能力,推動估值體系向“價值導向”迴歸,爲科技產業與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資本支持。

三端協同發力,營造友好的投資環境
要讓中長期資金“願意來、留得住”,離不開一個健康、完善的市場生態。近期,資本市場在資產端、交易端和執法端協同發力,爲長期資金營造更友好的投資環境。
資產端來看, 着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鼓勵分紅與回購,使一年多次分紅逐步成爲“標配”,滬深300股息率顯著提升,權益市場投資價值日益凸顯。
在交易端,資本市場持續豐富適合中長期投資的產品和工具供給。上交所副理事長霍瑞戎在近日公開表示,上交所持續完善ETF產品譜系,加大中低波動產品創新力度,推動投資工具多元化,隨着寬基、紅利、自由現金流、債券等契合中長期資金配置的ETF產品日益豐富,機構投資者佔比逐漸提升。並完善適配中長期資金投資的制度環境,研究優化做市機制,在提升市場活躍度的同時,積極構建從指數到指數化產品,到ETF期權等指數化投資的生態鏈條。
執法端, 堅決維護市場“三公”秩序,對財務造假、操縱市場等違法違規行爲嚴懲不貸,夯實市場誠信基礎。
持續提升入市便利度
展望未來,大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提升其權益配置能力,仍將是資本市場的主旋律。市場普遍呼籲,需繼續深化投融資綜合改革,優化財稅、投資及監管制度,爲“長錢”入市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蘆哲表示,應完善“長錢長投”的制度環境,提高監管包容性,落實長週期考覈,並大力發展權益類公募基金,創設更多滿足投資者需求的產品。
田軒則建議,要爲長期資金提供更精細化的對沖工具,如發展股指期貨和國債期貨等衍生品市場,並在市場劇烈波動時給予階段性流動性支持。(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