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財經綜合報道】隨着中國經濟的強勁韌性與宏觀政策的持續發力,A股市場今年顯著上漲,吸引了海外資金的目光。數據顯示,作爲外資風向標的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與北向資金在第三季度展現出高度共識,共同加倉了11只A股,重點佈局於新質生產力相關領域。
據數據寶統計,截至10月22日,共有37只個股的三季報前十大流通股東榜上出現QFII身影,合計持倉市值達62.71億元。其中,QFII在三季度新進重倉18股,增持11股,顯示出其對A股市場的積極態度。
值得關注的是,QFII的投資偏好清晰地指向了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科技成長股。在新進或增持的個股中,鋰電池、商業航天、芯片等領域的公司成爲重點。例如,鋰電池板塊的中材科技、商業航天板塊的天銀機電、芯片板塊的鉑科新材和聯芸科技等均獲得QFII的青睞。

更強烈的信號來自QFII與北向資金的“共振”。在QFII新進或增持的29只個股中,有11只同時獲得了北向資金的加倉。其中,鉑科新材、大族數控、中材科技成爲焦點,北向資金對其持股數量環比增長均超過400%,且這三隻股票均爲QFII三季度新進重倉股。
以鉑科新材爲例,該公司不僅獲得北向資金868.82%的環比增持,一躍成爲第二大流通股東,巴克萊銀行、瑞士聯合銀行等QFII也同步跟進。其產品廣泛應用於光伏、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是外資眼中“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
從行業分佈看,兩大外資共同加倉的個股中,電力設備行業數量最多,尤其是電網設備細分領域的中國西電、神馬電力、思源電氣。這與我國電網建設持續加速的背景高度契合,國家電網今年前三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已超4200億元。
外資的湧入並非偶然。近期,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國際頂級投行紛紛發佈看多中國股市的研報。高盛預計,到2027年底,中國主要股指有望上漲約30%,其邏輯基於政策窗口開啓、經濟加速增長、市場低估值以及海外資金再配置四大因素。
從基本面看,外資的“精準抄底”能力再次得到驗證。在37只QFII重倉股中,超七成前三季度淨利潤實現同比增長,其中8股業績翻倍,星網宇達成功扭虧。這表明外資在佈局時,不僅看重賽道前景,也對公司的基本面進行了嚴格篩選。
總體而言,QFII與北向資金的同步增持,特別是對“新質生產力”領域的高度聚焦,充分體現了國際資本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前景和資本市場長期投資價值的堅定看好。(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