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銀行實現“13連陽”,後市怎麼看

【環球網財經報道 記者譚雅文】10月21日,農業銀行股價延續強勁走勢,收盤上漲1.68%,報收於7.88元/股,盤中更是創下7.89元/股的歷史新高,實現罕見的“13連陽”。

Wind數據顯示,截至10月22日開盤前,農業銀行年內漲幅擴大至54.2%,表現高於銀行板塊整體。市值方面,農業銀行於8月6日首次超越工商銀行,達到2.11萬億元;截至10月21日收盤,其市值進一步攀升至2.76萬億,繼續領先於工商銀行的2.72萬億元,穩居A股銀行板塊市值首位。

10月以來,銀行板塊整體企穩反彈。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當月板塊累計上漲7.47%,資金關注度明顯回升。市場認爲,近期市場風格正在發生變化,銀行板塊表現強勢,看好四季度銀行板塊的配置機會。

農行領漲邏輯何在?

從銀行板塊個股表現看,10月以來,國有大行中,農業銀行股價以18.14%的漲幅領跑,創下其年內單月最大漲幅;其次是建設銀行上漲7.9%。相比之下,工行、交行和中行分別上漲4.66%、4.61%和4.05%;郵儲銀行則成爲國有行中唯一下跌的個股。

股份行中,浦發銀行漲幅最高,累計漲幅達9.16%。值得注意的是,月漲幅排名前五的個股中,有三家爲城農商行,依次是重慶銀行、江陰銀行和上海銀行,分別上漲15.34%、13.48%和 10.45%。

對於農業銀行本輪行情,資深金融監管政策專家周毅欽向記者分析談到,其核心邏輯仍以估值修復爲主,尚未切換爲成長屬性定價。一方面當前仍以低估值與高股息的吸引力爲主。農行股息率顯著高於國債收益率,疊加市場避險情緒升溫,險資、公募等長期資金持續加倉,推動估值向合理區間迴歸。

“另外一方面是基本面韌性提供支撐。農行上半年財報數據穩健,存款成本低、不良率可控的護城河優勢強化了安全墊,但成長屬性尚未明確兌現。”周毅欽表示。

分析人士認爲,目前銀行板塊回調中,部分銀行股價承壓,農行股價獨立行情與個股稟賦差異有關。據天風證券研報分析,農業銀行仍將延續估值提升之路,在1倍PB之上仍有提升空間。主要基於兩點,一是,在低利率和“資產荒”的背景下,各路中長期資金入市或將持續爲銀行板塊帶來增量資金。二是,在信貸潛力釋放、息差維持韌性和低不良高撥備支撐下,農業銀行的業績表現將成爲其估值提升的重要驅動力。

周毅欽補充表示,當前銀行淨利差仍處承壓區間,非息業務擴張未達質變,業績增速仍屬穩健型而非高成長型。因此銀行板塊投資邏輯還沒有根本轉變,僅僅凸顯結構性機會,後續行情將更聚焦個別銀行而非普遍上漲。

哪些資金追捧?

據業內觀察,2025年銀行板塊在“利率下行+政策託底+估值底部”共振下迎來配置窗口,保險資金成爲核心增量。

太平洋證券分析師夏羋卬認爲,IFRS 9新準則下,FVOCI賬戶成爲權益投資主通道,強化對高分紅、低波動資產的配置偏好。此外,銀行股憑藉類固收屬性,成爲險資拉長久期、平滑利潤的關鍵工具。監管政策持續放寬權益投資比例、鼓勵分紅與市值管理,疊加市場風格切換向價值迴歸,銀行股“估值修復+股息兌現”的配置邏輯日趨明朗。

險資重倉股票市值中,銀行股佔比提升,據中泰證券統計,險資重倉股票市值中,銀行板塊佔比始終最高,2025年上半年爲47.2%。2025年截至三季度末,險資共舉牌31次,超過2023年、2024年舉牌次數之和,其中銀行股佔比爲41.9%。

除險資外,資產管理公司(AMC)繼續佈局銀行股。9月30日,浦發銀行公告宣佈,東方資產及其控制的一致行動人通過二級市場購入普通股及可轉債轉股的形式增持公司股份,截至9月29日,東方資產持股比例3.44%,另持有公司可轉債860萬張。

銀河證券研報認爲,對於AMC來說,銀行板塊估值較低、分紅穩定,紅利價值顯著,具有中長期投資價值;此外,按權益法覈算有望貢獻AMC財務收益,提高其ROE水平。如中國信達2025年中報披露,上半年投資浦發銀行爲其帶來盈利72.28億元。

未來走勢如何?

多家機構對銀行板塊三季報及未來走勢保持關注,中金公司預計,2025年三季度銀行息差季度環比基本平穩,淨利息收入增速逐步由負轉正。

“銀行淨息差變化存在季節性,上半年更聚焦信貸投放數量指標,較多的低利率對公貸款會在上半年集中投放,下半年更聚焦調結構,有利於定價企穩。”中金公司在研報中分析,綜合考慮量價,預計三季度銀行淨利息收入同比持平,較此前的負增長趨於好轉。

興業證券同樣看好銀行板塊四季度業績表現。該機構認爲,從歷史經驗看,銀行板塊在四季度上漲概率較高,當前銀行板塊股息率重回高位,A股國有大行股息率多數超過4%,股份行股息率多數在5%~5.5%之間,部分績優城商行、農商行股息率也在5%~5.5%之間,整體性價比較高。

不過,也有業內專家指出,10月普漲更多爲避險資金湧入的短期現象,長期看只有像農行等具備基本面韌性或特色優勢的銀行能持續走強。周毅欽認爲,當前,政策推動銀行業從規模驅動轉向質量優先,風控表現、特色業務成核心競爭力,頭部大行靠高分紅和低估值獲得市場青睞。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