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月13日電(朱江、唐佳)據瞭解,北京冬奧會期間,三大賽區26個場館將全部使用“綠電”,這意味着奧運歷史上將首次實現全部場館100%綠色電能供應。什麼是“綠電”?爲什麼北京冬奧會全部場館要使用“綠電”?對此,人民網“強觀察”欄目採訪了有關專家。國家能源委員會能源專家諮詢委員會委...
2022年1月8日,上邁(鎮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邁”)在江蘇揚中市舉行了隆重的1GW輕質光伏基地投產儀式。揚中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馮錦躍,揚中市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張永意,揚中市油坊鎮黨委書記楊友軍,揚中市油坊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陳小鋒,上邁董事長、澳大利亞國家技術科學與工程院院士施正...
(一)“當年我們是貧油國。新中國成立之初,搞石油大會戰,對當時我們國家在層層封鎖下實現自力更生、搞工業化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咱們石油戰線居功至偉、功不可沒!”2021年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勝利油田時強調:“石油能源建設對我們國家意義重大,中國作爲製造業大國,要發展實體經濟,能源...
風能、太陽能、水能、生物質能……近年來,可再生能源因其綠色、低碳、可再生等特點,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超10億千瓦,相當於40多個三峽電站的裝機容量——國家能源局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0月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累計裝機容量比2015年底實現翻番,佔全國發電總裝機容量的43.5%。其中,水電...
央廣網北京12月26日消息(記者呂紅橋)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經濟之聲系列報道《能源保供平安過冬》,本期推出:《抓轉型大力開發利用新能源》。12月25日,我國首個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項目——三峽陽江沙扒海上風電場實現全容量併網發電,每年可以爲粵港澳大灣區提供約47億千瓦時的清...
本報北京12月26日電(記者丁怡婷)記者日前從國家能源局獲悉:今年前11月,我國新能源發電量達到10355.7億千瓦時,年內首次突破1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2.97%,佔全國全社會用電量的比例達到13.8%,同比提升2.14個百分點。10355.7億千瓦時,基本相當於今年同期的全國城鄉居民生活用...
本報山南12月23日電(記者袁泉)近日,由中國電建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EPC(設計—採購—施工)建設的世界海拔最高的大型風電項目——西藏措美哲古分散式風電場首批機組併網發電,填補國內和國際超高海拔風電開發領域的空白。哲古風電項目由三峽集團投資,位於西藏山南市措美縣哲古鎮,地處海拔4850米至5500...
新華社北京12月22日電題:“瞄準”碳中和:2021年綠色低碳發展掃描新華社記者高敬回眸2021年,“雙碳”“碳達峯碳中和”是這一年的熱詞,還有人稱今年爲碳中和行動“元年”。碳達峯碳中和工作頂層設計出臺,新能源項目落地開工,綠色低碳技術廣泛應用……2021年,我國低碳轉型邁出堅實步伐。政策發...
□本報記者焦紅霞□實習記者吳昊地方政府將高比例配置儲能作爲新能源發電前置條件,在當下已成爲一種較普遍的現象。日前,安徽省能源局印發《2021年風電、光伏發電開發建設方案》,其中,光伏併網容量4574MW,要求配置電化學儲能容量961.5MW,風電裝機容量1426MW,要求配置電化學儲能容量600....
電力、鋼鐵、水泥、石化、油田、煤礦、交通運輸……當你在享有這些能源基礎設施帶來的生活便利、經濟發展時,是否想過,它們每天也在排放着大量的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物,深刻影響着全球氣候環境變化?“當前人類一半以上的能源來自從地殼深處提取的化石燃料,化石燃料體系已經深深地植根於社會之中。現有的能源...
開展公益活動,呵護動植物,保護環境,推廣可再生能源和技術……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中國企業積極履行環境責任,秉持綠色發展理念,深耕綠色市場,自覺保護、改善周邊生態環境,助力當地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增殖放流保護瀕危物種本報記者朱東君諾貝託·維安納是一名生物專家,在中國三峽(巴西)有限公司(以下簡...
本報北京12月20日電記者鄧暉從清華大學獲悉,20日,全球首座球牀模塊式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範工程首次併網發電,這是全球首個併網發電的第四代高溫氣冷堆核電項目,標誌着在該領域我國成爲世界核電技術的領跑者。“這意味着,反應堆已經可以輸出足夠的核功率,使主蒸汽參數和流量...
新華社北京12月15日電題:“硬核”力量,我國核電產業迎來發展新機遇新華社記者高敬、魏一駿2021年12月15日,秦山核電站迎來安全發電30年。時光回溯到1991年12月15日,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自行建造的核電站——秦山核電站併網發電,結束了我國大陸無核電的歷史。我國成爲世界上第七個能夠自行...
《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關於振作工業經濟運行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的通知》12月14日發佈,出臺16條舉措振作工業經濟運行,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包括紮實推進能源安全保供、做好大宗原材料保供穩價、保持重點產業鏈供應鏈順暢、促進重大項目落地見效、釋放重點領域消費潛力、提高外資利用水平...
新華社北京12月12日電(記者劉詩平)12月12日是南水北調工程全面通水7週年。記者從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有限公司瞭解到,南水北調工程全面通水7年來,已累計向北方調水近500億立方米,受益人口達1.4億人,40多座大中型城市的經濟發展格局因調水得到優化。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於2014年12月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