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全球氣候治理的貢獻日益凸顯

第30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以下簡稱“COP30”)即將在巴西舉行,爲全面反映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政策行動和工作情況,向國內外介紹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成效,生態環境部編制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5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並於近日正式發佈。

“報告展示了過去一年來中國相關的工作部署,特別是減緩、適應氣候變化,全國碳市場建設,產品碳足跡管理以及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等方面所作的重要貢獻。”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夏應顯表示。

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中國一貫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是世界綠色發展的堅定行動派、重要貢獻者。

過去一年,中國積極減緩氣候變化,新型能源體系建設邁上新臺階,能源消費結構進一步低碳化。2024年,中國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19.8%,煤炭消費佔比從2013年的67.4%降至53.2%。報告顯示,產業綠色低碳轉型釋放新活力,“新三樣”等新質生產力加速發展。2024年,鋰電池及光伏產業多項指標實現兩位數增長,新能源汽車產量連續10年位居全球第一,綠色船舶訂單佔全球市場份額超過70%。

與此同時,中國穩步推進適應氣候變化工作。截至2025年2月,39個試點城市探索開展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工作,推動城市韌性發展。

報告特別提到,全國碳市場建設邁入新階段。經過四年多建設運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制度框架基本搭建完成,市場運行穩定有效,成爲全國碳定價主要方式。截至2025年9月底,配額累計成交量7.28億噸,成交額498.30億元,其中2024年全年成交額180.44億元,創歷史新高,價格“指揮棒”作用逐步顯現。配額清繳完成情況全面趨好,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2023年度配額管理的重點排放單位共計2096家,應清繳配額總量52.44億噸,實際清繳量52.43億噸,配額清繳完成率創歷史最優水平。

中國不僅着力做好國內的工作,也通過自己的行動,爲全球氣候治理注入中國力量。

報告顯示,中國有效促進全球能源和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推動全球風電和光伏發電成本下降超60%和80%,創造全球可再生能源領域46%的工作崗位;2024年,中國出口的風電光伏產品累計爲其他國家減少碳排放超10億噸;阿根廷胡胡伊省光伏電站項目、黑山莫祖拉風電項目等一大批可再生能源項目相繼建成。

中國持續深化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底,中國與42個發展中國家簽署54份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文件,通過合作建設低碳示範區、贈送光伏發電設備、早期預警系統、清潔爐竈等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中國累計實施300多期能力建設項目,爲120餘個發展中國家提供1萬餘人次培訓;實施“非洲光帶”等旗艦項目,與乍得等6個非洲國家簽署合作文件。

不久前,中國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峯會上宣佈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報告指出,這是中國對照《巴黎協定》要求、體現最大努力制定的目標。完成這一目標,需要中國自身付出艱苦努力,也需要有利和開放的國際環境。

報告明確提出了中國關於COP30的基本立場和主張——一是發出積極信號,提振多邊進程的信心;二是堅守並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巴黎協定》;三是統籌推進減緩、適應、資金、技術、能力建設談判;四是促進國際合作,爲推動氣候行動營造良好環境;五是推動全球綠色公正轉型。

“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不會放緩,促進國際合作的努力不會減弱,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不會停歇。”報告中說。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