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氣象經濟博覽會:黑科技雲集 氣象從“預報工具”蛻變爲“經濟引擎”

【環球網報道 記者 姚倩】7月18日—20日,由中國氣象服務協會主辦,中國災害防禦協會、中國旅遊景區協會、中國電力發展促進會、安徽省科學家企業家協會協辦,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提供公益支持的首屆氣象經濟博覽會(以下簡稱“博覽會”)在合肥濱湖國際會展中心盛大舉行。

作爲國內首個以“氣象經濟”爲核心的國家級展會,本屆博覽會以“氣象融入新經濟 攜手共創好未來”爲主題,匯聚百餘家企業的尖端成果,通過1萬平方米展區的沉浸式展示,集中發佈AI氣象、低空經濟保障、探測裝備等領域的“黑科技”。

在7月19日上午的“氣象科技創新產品展示”現場,一批填補技術空白、實現全球首發的氣象“硬科技”集中亮相,以突破性創新彰顯中國氣象裝備與服務的硬核實力。這些技術不再侷限於傳統“預報工具”的單一功能,而是深度嵌入產業肌理,成爲激活經濟效能的“引擎”,重塑多個領域的價值鏈條。

AI驅動:重構氣象服務的經濟效能

本屆博覽會化身“氣象黑科技”秀場,多項全球首發、填補空白的硬核裝備集中亮相,彰顯中國氣象創新硬實力。其中,華風集團“中國天氣智能體”以數字內核構建新質生產力基座,打造“會聽、會說、會思考”的AI氣象服務助手;“未來60天無縫隙預報” 打破傳統預報時限壁壘——從農業生產的季度種植規劃到新能源電站的中長期調度,超長週期的精準預測讓產業決策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佈局”,爲千億級產業鏈注入確定性。

墨跡天氣AeroMetis系統堪稱航空氣象的“效能加速器”:通過多源數據融合、全球機場預報精修及AI智能訂正技術,直接破解航空氣象預警與決策斷層。該系統可減少航司10%返航備降率、提升8%航班正常率,帶來10%-15%的綜合經濟效益提升。

玖天氣象“區域氣象大模型”面向新能源功率預測場景,借區域氣象大模型挖掘海量歷史氣象數據關係,揭示大氣演變規律,克服傳統參數化方案侷限,省去解複雜物理方程流程,提升氣象預報速度與時效性。同時構建能力平臺和業務系統,形成全鏈條支撐能力,加深新能源企業氣象融合應用,助力實現精細化、智能化能源管理與決策支持。

低空護航:築牢新經濟的安全底座

低空經濟作爲國家戰略新興產業,其安全起飛的關鍵支撐正來自這些硬核裝備。

杭州淺海科技全天空自動成像系統(SCI-100) 以1200萬像素CMOS感光模組 + AI識別技術,24小時捕捉4000×3000分辨率雲圖,精準解析雲狀、雲量與雲底高度。從無人機物流航路規劃到城市低空管制,這套“天空 CT”爲低空活動提供精準雲層信息的視覺參考。

華盛雷達X波段相控陣天氣雷達是災害監測的“火眼金睛”:通過電磁波散射原理,定量探測雲雨的空間分佈、強度及雙極化參數,甚至能捕捉龍捲、強風切變等中小尺度天氣的細微結構。該公司依託相控陣天氣雷達提供有降水天氣的精密數據,針對晴空氣象要素專門研製了天穹垂感雷達、3D風瞳雷達等構建了一整套新型的觀測系統,通過數據同化、AI預報等研製了晴雨全天候低空飛行氣象服務決策平臺,爲低空經濟築起“無形防護網”。

中科光電推出小型測風激光雷達,高度集成化,重量不到5kg,功率不到35W,能夠實現1km以上的風場秒級探測,距離分辨率達15米。無論是氣象風場探測,還是低空飛行安全保障和高效運營,這款IP66防護等級的“精銳設備”都能輕鬆應對,保障低空經濟安全起航。

大舜激光機載式測風激光雷達則破解了低空探測的“最後一公里”。輕量化設計適配無人機掛載,通過三組反射式收發天線的創新佈局,在高頻姿態擺動中穩定監測航路湍流與大風,數據直接接入飛行控制系統,讓低空航空器從“被動規避”轉向“主動避險”,直接採取措施,保障飛行安全,一定程度上解決前期地面監測設備不足的問題。

上海聯贛微小型X波段雙線偏振天氣雷達,運用固態發射等前沿技術,60km半徑內分鐘級立體掃描,輸出全維度參量。內置標定與診斷,支持無人值守、即插即用。低空補盲,解析災害天氣,爲預報、人影指揮提供高置信依據,協同多源裝備,提升空域感知與飛行安全保障水平。

度風科技毫米波測風雷達實現小型化與精度突破,應用從傳統氣象監測,拓展到無人機安全、風電增效、智慧城市低空風場監測等領域。該雷達垂直向上發射信號,經大氣湍流反射接收,通過FPGA高速處理,能實時獲取上空10-300m的風速、風向及溫度信息。其具備體積小、精度高、環境適應性好等優點,可全天候不間斷運行,提供釐米級環境感知,適用於保障無人機起降和城市複雜環境部署。

國產化突破:鍛造技術無人區的中國方案

一批“卡脖子”技術的突破,讓中國氣象裝備從“跟跑”邁向“領跑”。其中,南京牧鐳激光三維掃描測風激光雷達(Molas 3D)以相干多普勒原理,可對目標點位半徑6km範圍內的三維風場進行精細化的測量,其配備的高精度3D掃描系統能實現多樣的掃描方式(PPI/RHI/DBS/編程掃描)。可應用於低空氣象觀測、離岸風資源評估、複雜地形研究、風機尾流探測、機場下滑道風切變預警、城市氣象觀測、高空湍流探測及其他定製化風速測量場景。

臨境氣象“iAMAS 仿真預報”挑戰城市低空建模的世界級難題:自主可控的全球變網格大氣模式,實現“全球-區域-城市-街道”四級嵌套預報,讓商圈人流調度、賽事活動保障等場景的氣象服務從“宏觀建議”變爲“微觀指令”。

弘象科技經氣象數據源等三環節積累,構建“雲邊端一體化數據平臺+數值天氣預報+ AI大模型”智能氣象服務體系。針對低空經濟短時臨近預報需求,自研基於AI的智能氣象預警預報系統,融合多源異構數據,用深度學習算法實現高時空分辨率精準預測,提升突發氣象風險預警能力。優化技術架構並結合數值模型,形成行業氣象解決方案矩陣,助力低空經濟安全高效發展。

視源股份“跨層級指揮平臺MAXHUB”展現產學研用協同的力量:整合無人機、單兵、車載攝像頭等多源信號,實現部-省-市-縣-現場五級無縫協作。展會現場可以直觀感受無人機、單兵、車載攝像頭、安防監控、視頻會議等各類型信號源如何實現匯聚融合,滿足人影中心指揮大廳對災害現場進行救援的快速決策和調度。

從AI氣象大模型到低空探測裝備,從短臨預警系統到全球仿真模式,這些硬核科技正以“氣象 +”的深度融合,爲農業、新能源、航空、低空經濟等產業注入新動能。氣象,已不再是“陰晴冷暖的播報員”,而是撬動千億級市場的“經濟引擎”,以技術創新書寫着高質量發展的新答卷。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博覽會首次實現氣象科技全產業鏈展示,首次規模化呈現氣象經濟概念,覆蓋“探測-算法-平臺-服務”全鏈條。依託全鏈條服務設計,本屆博覽會吸引科學研究、技術研發、投資運營等領域專業人士上萬人。

這場博覽會不僅是技術展示的舞臺,更成爲推動氣象經濟從“概念”到“實踐”、從“分散”到“聚合”的關鍵樞紐。正如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會長許小峯所言,氣象,從來就不僅僅是“陰晴冷暖”的代名詞。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它已深度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和人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爲一種關鍵性的生產要素和基礎支撐力量。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