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思南 齊琛冏
石油化工工業是中國支柱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打開我國石化事業發展的畫卷,從大慶油田的黑金噴涌、上海石化的拔地而起,微光成炬、星火燎原,我國石油化工產業經歷了由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輝煌歷程,成爲助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澎湃動能。
在一代代石化人中,有這樣一位建設者、推動者和見證者——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基銘。在職業生涯中,他從基層技術員做起,先後擔任上海石化總廠廠長、中國石化股份公司總裁,在不斷推進工藝技術和設備的國產化同時,還帶領企業走向國際資本市場,見證了我國石化產業從艱難起步、弱小落後蛻變爲世界一流產業。
近六十載櫛風沐雨,推動了我國石油化工產業的發展壯大;近六十載的開拓進取,交織出一個個波瀾壯闊的精彩故事。如今,王基銘院士依然爲石化行業的發展及低碳轉型建言獻策,奔忙不停,讓人感受到一名石化老兵爲振興中國石化事業的拳拳之心。
“五子廠長”與“金山工程”:
“沒有擔當,幹什麼事?”
春日的上午,在位於中石化大廈的辦公室裏,王基銘步伐矯健地迎接編輯部一行的到來。年已八旬的他依然精神矍鑠,回憶起人生經歷談笑風生,分享着對產業發展的真知灼見。
1959年進入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煉油專業之前,“石油”對於這個來自南方的年輕人是陌生而遙遠的詞語。但是在教室裏聽到老師講述我國石油工業的現狀時,王基銘才真正感受到,石油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重要性,國家又是多麼希望儘早培養出自己的石油人才。
1964年,王基銘畢業後被分配到位於上海高橋的上海煉油廠工作,因工作出色、肯鑽研琢磨,能幹也會幹的他很快從操作工和施工員升任至車間副主任。
化纖是重要的石化產品之一,也是服裝的原材料。1972年,爲解決全國人民穿衣問題,國家決定在上海金山的一片海灘上建設“金山工程”—— 上海石化總廠。王基銘作爲上海石化建設的第一批參與者,擔任化工一廠基建工程副指揮。
爲了“不佔用一畝農田”,工程向灘塗要地。上海石化總廠的廠址選在上海金山衛臨杭州灣畔的一片海灘上,這裏不僅荒無人煙,而且都是泥濘的灘塗,蘆葦叢生。從零起步建起一座擁有複雜生產裝置、完整基礎設施的現代化大型企業談何容易!
這是一條篳路藍縷之路,也是一條通往勝利之路:圍海造地,打下首樁,管道鋪設……年輕的王基銘和5萬名工人一起“頭頂青天,腳踏海灘”日夜奮戰,把海灘變成工地,把工地變成了工廠。最終,一座座高大的建築拔地而起,一臺臺設備安裝就緒。中國規模最大的煉油化工一體化、高度綜合的現代化石油化工企業誕生了。
王基銘隨着企業的發展而成長,1988年5月,被任命爲上海石化總廠廠長,作爲企業當家人,他稱自己爲“五子廠長”——操心着所有職工的房子(住宿問題)、車子(交通通勤問題)、票子(工資問題)、娘子(家屬配偶問題)、孩子(子女教育問題)等。
80年代末,我國引進的第五套30萬噸/年乙烯裝置落戶上海石化,但30多億元的建設資金需要靠企業自籌。“每天一睜眼就新增了40多萬元的債務,壓得人喘不過氣來。”王基銘回憶道。
辦法總比困難多。王基銘把這個30萬噸/年的乙烯裝置比作即將下蛋的“老母雞”,向全體職工呼籲“救救母雞一把米”。同時,積極爭取獲得發行企業債券的政策支持,讓上海石化成爲國內第一家發行企業債券的企業,他是我國第一個在債券上簽字的企業家。
此外,他決定號召職工捐資建廠。在他的呼籲和帶頭行動下,大批職工拿出了積攢已久的結婚錢、養老錢。談到捐資建廠時,王基銘表示,“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有石化一小的學生代表拿着一袋沉甸甸的壓歲錢來到我辦公室,說代表他們小學生來捐錢,我當時特別感動”。事實上,讓人感動的不只是錢,而是團結在“大家長”周圍全體職工愛廠如家的凝聚力。
力量生於團結。這隻“母雞”終於開始“產蛋”,而且是高產——1990年,30萬噸/年乙烯工程建成,至此,上海石化的原油利用率提高至62%,年利稅達20億元,成爲當時中國國內最大的“油、化、纖、塑”並舉的石油石化生產基地,爲我國躍居乙烯產業世界大國作出了突出貢獻。
承擔“金山工程”建設讓企業揹負了巨大的債務,這家上交利稅排名上海首位的大型國企面臨虧損的困境。如何深化企業改革,讓企業長遠發展?是當家人必須解決的緊迫而重大的問題。
善弈者謀勢,善謀者致遠。“經過思考與探索,我認爲股份制是個好辦法,不僅能籌措企業發展資金,更重要的是讓企業在體制機制上與國際接軌。”王基銘回憶,從根子上理順產權關係,讓企業真正具有自我發展的內生活力。
然而,三十多年前,“股份制”在國內還是個新鮮而陌生的詞彙。企業股份制改制尚無先例。爲得到國家層面的支持,王基銘帶着部分企業領導班子成員趕赴北京,挨個部門做工作,爭取各方面支持和理解。1992年9月,國務院批准上海石化等9家企業爲首批規範化股份改制試點企業。
1993年,上海石化股份制改制成功,王基銘擔任上海石化董事長兼總經理,上海石化成爲內地首家在香港、紐約、上海三地上市的公司。2000年,擔任中國石化總裁的王基銘又帶領中國石化進入國際資本市場,分別在香港、紐約、倫敦三地交易所成功上市。
然而,四地上市,要遵守四種制度,主業副業需要剝離,上海石化總廠需要一分爲二,六萬五千名員工要分開,對一家大型企業來說無異於脫胎換骨,阻力極大。王基銘既是上市公司——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又是中國石化金山實業公司總經理,兩碗水怎麼端平?
改革,何嘗不是破立並舉的大手筆。“五子廠長”王基銘肩上的擔子十分重大。他說出瞭解決方案關鍵詞“多讓一點”。“在班子上統一思想,把賬面現金以及部分股票分給實業公司,對使用的土地向實業公司繳納租金,照顧實業公司,讓其有穩定的收益。”
在他和領導班子的統一思想和積極協調下,上海石化的主副業剝離總體實現了平穩過渡,打造了中國第一家走出國門的改制企業。當時,王基銘被國家領導人稱讚“爲國企的改革事業立了新功”。
“沒有擔當,幹什麼事?”這是王基銘談起企業家精神時常說的話。作爲國有企業的企業家,王基銘強調,應擔起三個責任:經濟責任、政治責任、社會責任。而他正有着“敢於擔當”的膽識,與“能擔起來”能力,從上海的金山海灘上爲中國石化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上海到北京:
“裝備國產化只能前進,不能倒退”
1994年,王基銘擔任中石化副總經理,分管工程建設、技術改造、物資供應等。
從上海來到北京,人生的戰場轉移,但戰鬥依然繼續。在這裏,他花費極大力氣推動了重大裝備國產化。
烯烴、芳烴是與工業生產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基礎原料。但由於生產能力不足,我國乙烯消費一半左右依賴進口。乙烯的擴產增產,有助於重點保障我國日益增長的基礎化工原料需求,增加石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1995年,大慶石化實施30萬噸乙烯改擴建工程。其中,裂解壓縮機是重大關鍵裝備,被稱爲乙烯生產的“心臟”。且乙烯裝置投料試車一次成本非常高,一旦出現問題,整個生產線都得停工。
此前國內壓縮機基本全部使用進口,但國之重器,不可永遠仰賴於人。王基銘瞭解到裂解壓縮機的國產化條件已基本成熟,就提出儘快實現在石化領域重大核心設備的國產化。“此時不做,更待何時?”他決定克服工廠對使用國產裂解壓縮機的爭議,首先對乙烯裂解裝置中的“三機”中的“兩機”——裂解氣壓縮機、丙烯壓縮機實施國產化。
如果說勇敢拍板採用“國貨”是戰略上的藐視,那麼高質量把關設備生產就是戰術上的重視。負責提供設備的瀋陽鼓風機廠實行全員承包抵押合同,業主中國石化組織了中國石化一批有經驗的老師傅駐場,把關每一道生產工序。在困難面前,王基銘挺身而出,“你們只需要把事情做好,出了事我負責!”
千難萬難,畏難才真難,幹了就不難。王基銘堅信萬事抗不過“認真”二字。事實證明,當時的決策是正確的:沈鼓不僅完成了大慶石化項目兩臺機組的設計製造,而且由此已生產石化用壓縮機500多臺,成爲世界上少數幾家可以製造百萬噸級乙烯裝置用大型壓縮機的企業。
大慶石化30萬噸乙烯改擴建工程只是一個縮影。爲推進煉油裝備國產化,王基銘支持中國第一重型機械廠在加氫反應器製造技術上不斷取得突破,支持並大幅提升了無錫壓縮機股份公司的加工設計能力,幫助杭州汽輪機廠(現杭州汽輪動力集團有限公司)從名不見經傳的企業一躍成爲國內高端裝備製造大型企業,化工設備製造業的明星……在王基銘的推動下,中國石化乙烯及下游裝置的裝備國產化率已超過80%。
談到裝備國產化發展時,王基銘語氣激動地說,振興東北不能是一句口號,他在中石化那時,石油石化設備自主創新技術就已經很成熟了。大聲疾呼,今天我們國產的設備不比進口的差,希望國家有關部門鼓勵和監督企業使用國產設備,這樣我國民族工業才能夠振興、才能夠更好地發展,現在建的項目工程就應該要求積極使用,包括大型民營石化企業的大項目。
2016年,中國能源裝備優秀人物評選中,主辦方以“在長期的石化工程建設實踐中,王基銘院士提出了適合我國煉油化工工程建設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模式。在他的主持下,我國大型裝備國產化不斷取得突破,開創了國內成套技術進入當代世界先進行列的局面,徹底改變了煉油和石化項目關鍵設備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爲由給予其中國能源裝備終身成就人物。該獎項是2013年由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同志牽頭,中國能源報社科技裝備部執行的我國能源裝備評選活動。
當選院士,研究不止:
技術創新是“雙碳”目標的第一驅動力
從22歲進入煉油廠從事基層技術工作,到63歲以中國石化高層領導的身份卸任,王基銘在工作崗位上爲中國石化行業奉獻了40個春秋。
卸任同年,王基銘以其深厚的石化工程建設管理理論和實踐方面的突出貢獻,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身份發生變化,在人生的新起點,他繼續用自己的方式爲中國石化產業發展做貢獻。
當選院士後的王基銘十分忙碌:主持開展多個國家級的課題研究,取得了多項重要研究成果;三年內對14個省區市的102個單位進行現場調研,作爲主編帶隊完成了《中國煉油技術新進展》的編寫工作並出版……
2019年,爲記錄、致敬能源行業各條戰線的開拓者、貢獻者,在新中國“70華誕”時第三屆中國能源產業發展年會推出的主題活動“能源70年•功勳人物”公益評選中,王基銘因其在石油化工行業的開創性管理成果及卓越貢獻當選“能源功勳·泰斗人物”。
在公佈現場,王基銘感慨:“我作爲石油石化戰線的一員入選,這份榮譽不光屬於我,更應頒給成千上萬像我一樣的普通奮鬥者。”
除了參與中國工程院的一系列重大專項研究以外,他還十分關心海南石化產業發展。海南洋浦石化是王基銘在任的最後一個重大項目,他參與了海南煉化的決策、設計、建設到投產的全過程,有着深厚的感情。
2003年,中石油、中石化先後在海南開始佈局煉油產業,考慮到海南是華南油品的主要市場,中石化應當有所作爲,在海南參加科技會議的王基銘回到北京後,向正在開會的時任中石化董事長李毅中遞上一張紙條講述海南的情況與思路,李毅中當即批示同意。
這張紙條就像在海南自貿港建設種下了一個大樹的種子,如今已經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拿到批示的王基銘馬上回到海南考察選址。經過考察和思索,他認爲:“洋浦有很好的碼頭條件,又背靠華南市場,建設一個煉廠是非常好的。”他提出,新廠要有新體制、國際先進水平。如今,洋浦石化是採用國產自主技術的一座全加氫的煉廠,產品質量和排放指標均位於先進水平。
二十多年來,王基銘十分關注海南自貿區建設與海南的石化產業。在海南省委省政府的邀請下,2021年3月,由他牽頭建立的“洋浦石化新材料院士工作站”正式掛牌,工作站聚焦以洋浦石化爲依託的海南石化產業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化發展,以及南海油氣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戰略諮詢與技術支撐。
如今,工作站邀請了王基銘、曹湘洪、袁晴棠、孫麗麗、郭旭升、孫煥泉等6位院士入駐開展工作,形成了院士、核心專家、專家庫三個層次的智庫。成立短短一週年,院士工作站已經圍繞海南產業資源發展開展了10個課題,包括摸清家底、新能源新材料發展戰略、百萬噸乙烯工程優化諮詢等,成果豐碩。
不管是院士的戰略諮詢工作,還是實際調研考察中,王基銘始終沒有放棄對石化產業發展前景的思考。
當前,各行業碳達峯、碳中和目標的落實行動如火如荼。在王基銘看來,“雙碳”目標既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承諾,也是對世界的貢獻,更是國內能源轉型的動員令。“石化產業既是能源型產業,又是高耗能、高排放的產業,如何做好碳達峯、碳中和的各項工作,進行綠色低碳轉型,是擺在全行業面前的重大課題。”
那麼,石化產業如何找準新定位,培育新優勢,走向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之路?王基銘認爲,綠色化、自主化、一體化、多元化、國際化這“五化”是我國石化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必然趨勢。
具體而言,綠色化需要石化各企業制定切實可行的“雙碳”願景目標、思路與行動措施;自主化需要石化產業攻克“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增強核心競爭力;一體化要求深度煉化一體化,以化爲主,將寶貴的石油資源“吃幹榨淨”;多元化要求原料多元化、產品多元化和投資多元化;國際化既能增強我國能源安全自主保障能力,與國際石油巨頭同臺競技,將倒逼我國石化企業提升技術、質量、管理和服務水平。
王基銘指出,石化產業當前最大的挑戰是能耗強度大,而技術創新是實現“雙碳”目標的第一驅動力。“通過創新可以減少原料、能源消耗及碳排放,實現二氧化碳與氫爲原料生成甲醇及其他化工產品,讓二氧化碳變廢爲寶。”
他強調,石化行業數字化、智能化、產業電氣化、電力綠色化是必然的發展趨勢。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低碳革命浪潮下,石化企業有望在創新驅動下邁向“碳達峯、碳中和”時代。
王基銘院士履歷
● 1942年,出生於上海市,原籍浙江省上虞縣;
● 1964年,畢業於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
● 1964年至1972年,任上海煉油廠操作工、施工員、車間副主任、基建科長;
● 1972年,任上海石油化工總廠化工一廠基建工程副指揮;
● 1984年11月至1993年6月,任原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總廠副廠長、代廠長、廠長;
● 1993年6月至1994年2月,任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 1994年2月至1998年4月,任原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副總經理兼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 1998年4月至2000年2月,任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副總經理;
● 2001年12月起兼任上海賽科石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 2000年2月至2003年4月,任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首屆董事會董事,並任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 2003年4月至2005年3月,任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 2003年4月,當選爲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屆董事會董事、副董事長;
● 2003年,當選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 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 2006年4月,被聘爲華東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 2021年3月,牽頭建設併入駐海南洋浦經濟開發區石化新材料院士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