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電外送大通道創四項世界紀錄

一條由鐵塔和銀線構築起的鋼鐵經脈,從新疆準東經濟技術開發區出發,穿過氣勢磅礴的巍巍天山,途經茫茫戈壁的河西走廊,跨越浩浩蕩蕩的萬里長江,最終在皖南大地與華東電網“牽手”,源源不斷爲5000萬家庭提供用電保障。

這條3000多公里長的疆電外送大通道,至今保持着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輸送距離最遠、技術水平最先進四項世界紀錄,被業內人士稱爲“電力珠峯”。近日,記者跟隨新疆高質量發展調研團一行,探訪“煤從空中走、電送全中國”由願景變爲現實的成功路徑。

煤從空中走

從烏魯木齊出發,沿着京新高速一路向東,3小時後,映入眼簾的是在戈壁荒漠中崛起的國家級準東經濟技術開發區。

1.5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下,是一片煤海。五彩灣、大井、將軍廟、西黑山、老君廟5個礦區預測煤炭資源儲量3900億噸,佔全疆儲量的17.8%、全國儲量的7%,是我國目前發現最大的整裝煤田,也是全國14個煤炭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全國單坑產能最大的煤礦——南露天煤礦,今年以來喜事連連:先是通過全國首批智能化礦山驗收,後又獲評“全國煤炭工業先進集體”。憑藉4000萬噸的年產能,它成功躋身世界級超大型露天煤礦之列。

站上參觀平臺,南露天煤礦採煤一線盡收眼底:東西長4.5公里、南北寬2.5公里、深260米的露天礦坑內,數百輛大卡車猶如螞蟻搬家一般,在蜿蜒如龍的坑道上穿行。

“這些卡車的活動半徑,就在這礦坑內。”85後礦長康慶微說,卡車將煤運到一級破碎站後,煤塊將被粉碎成300毫米以下,由輸送皮帶運到二級破碎站,再被粉碎成50毫米以下,最後通過輸煤廊道送到2.5公里外的電廠。

由輸煤廊道運煤,是準東的一大特色。這塊聚集着國內多家龍頭髮電企業的熱土上,少見“車水馬龍”的運煤車輛,多見順着道路或者橫跨馬路的輸煤廊道,煤炭經封閉廊道直接送到電廠,既節約成本,還有利於保護環境。目前,準東共建成14條、114公里長的輸煤廊道。

在康慶微看來,輸煤廊道僅實現了煤炭的初步位移,只有上了電網,才真正實現了“煤從空中走”的目標。“目前我們超過60%的產能,通過疆電外送通道送往全國。”康慶微說。

“準東開發區從煤電煤化工產業起步,目前規劃建設國家大中型煤礦項目21個,總覈定產能超過1億噸/年,煤炭產量佔全疆四成,可以說‘疆電外送’爲準東開發區的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新疆準東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任建品說。

電送全中國

康慶微和任建品所說的“疆電外送通道”,指的是(新疆)準東——(安徽)皖南特高壓直流輸電網,總長度爲3293公里,途經新疆、甘肅、寧夏、陝西、河南、安徽6省區,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網。

位於準東開發區內的昌吉換流站,是準皖直流工程的送端站,也是這條輸電線路上的“控制大腦”。5月7日,記者來到這裏,只見值班人員坐在主控室內,只需滑動鼠標,通過高清鷹眼攝像頭,便可實時監控站內設備檢修、運行情況;只要下達指令,地面機器人、空中無人機全出動,按照既定線路,對站內設備和線路進行智能巡檢,並將巡檢數據傳回電腦比對,作業效率和管控精確性大大提高。

“±1100千伏的電壓等級,1200萬千瓦的額定功率,3000多公里的輸送距離,均創世界之最,加上變電站地處沙漠腹地,夏戰酷暑、冬鬥嚴寒,都給我們管護帶來了極大挑戰。”昌吉換流站站長王鴻說,國家電網通過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和智能升級,確保這條國家能源大動脈始終保持安全穩定的運行狀態。

王鴻輕點鼠標,拽着記者看電腦屏幕:“從2019年6月投運至今,準皖直流工程累計外送電量超過2070億千瓦時,連續兩年送電量位居全國特高壓直流工程首位。”

也許是感覺數字不夠直觀,王鴻拿起計算器,接着說:“按照2022年我國居民年人均用電量947度計算,這些電量能支撐2.18億多居民用上1年,如果用燃煤來發這些電,需要6624萬噸標準煤。”

新疆電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統計數字顯示,截至今年3月,新疆通過“兩交兩直”四條電力外送通道,累計外送電量6458.6億千瓦時,可以讓全國14億人用200天。

綠電爭上網

通過準皖±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網輸送的電力中,來自風光所產生的“綠電”佔比日益增加。

5月8日,記者行至昌吉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北部戈壁灘,一排排光伏發電板匯成“藍色海洋”,一座座高聳的“風車”隨風轉動,將充沛的風光資源源源不斷轉換爲電能。通過無人機,可以看到白色羊羣穿梭在藍色光伏板間,悠然喫草,形成一道獨特風景線。

木壘縣風能、太陽能資源富集,是新疆十大風區、五大光區之一。加上地處沙漠邊緣,戈壁荒漠等土地資源豐富,近年來風光新能源產業趁勢而上,迅速成爲引領全縣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

“截至今年4月底,木壘縣建成併網新能源493萬千瓦,在建425萬千瓦,全縣規劃的五大風區、兩大光伏園區,有望在‘十四五’期間被打造成全疆首個千萬千瓦新能源縣域基地。”木壘縣發改委主任陸秀蓉信心滿滿。

陸秀蓉坦言,這種信心也來自準皖特高壓直流輸電網提供的便捷電力外送通道:“去年,全縣風光新能源發電98.9億千瓦時,全部通過準皖特高壓輸電網外送,佔這條電力大通道外送電量的15.6%,我們發展新能源產業底氣十足。”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疆電外送”累計外送電量中,來自新能源的電量佔比超過四分之一,達27.84%,且呈現出攀升趨勢。這也帶動新疆新能源裝機規模跑出“加速度”,太陽能和風能資源的開發利用駛入“快車道”。

(本報記者 尚傑 趙明昊)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