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深海能源進軍,推進重大技術裝備攻關

◎本報記者 王祝華 通 訊 員 王君傲 劉一斌

世界首座半潛儲卸油生產平臺“深海一號”能源站、3000米級水深作業能力的“奮進號”半潛式鑽井平臺……一衆“響噹噹”的大國重器,爲我國走向深海大洋、建設海洋強國奠定了堅實的裝備和技術基礎。“我國已經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海洋石油工業體系,成功建立了深水油氣裝備體系、深水工程技術體系、深水工程配套技術體系。”4月26日—27日,在中國工程院、中國海油聯合舉辦的深海能源開發重大裝備海南院士行活動研討會上,中國海洋石油集團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謝玉洪如此感慨。

從近海淺水向深海超深水跨越

我國海洋能源開發已歷經40餘年,自2003年以來,基本建成海洋1500米水深級油氣田開發工程技術體系。隨着荔灣3-1、陵水17-2、流花16-2等油氣田開發項目順利完成,我國深海油氣年產量已達千萬噸,最大作業水深達到1560米。

“近期我國首個深水高溫高壓氣田‘深海一號’二期工程開始全面施工作業,中國海油深水全球化油氣勘探開發正在從‘資源主導’向‘技術主導’轉變。”謝玉洪說。

目前全球在開發深水油氣田水深紀錄爲2973米,深水半潛式生產平臺、TLP(張力腿平臺)等深水浮式平臺運行在全球各大海域,FLNG(浮式液化天然氣生產儲卸裝置)、水下壓縮機等新型深海開發利器相繼投用,深遠海油氣開發範圍不斷拓展,深海技術和裝備競爭的態勢依舊嚴峻。

“我國深遠海油氣資源量雖然豐富,但目前探明程度還很低。”對於我國深海油氣開發進一步發展方向,中國工程院院士、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主任周守爲認爲,“未來應在適合深遠海氣田獨立開發的FLNG、適合深遠海油田的超深水FPSO(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深遠海保障基地等的工程應用上作出更大努力。”

“可利用可拓展回接距離的水下壓縮機等裝備進一步拓展我們的開發範圍,進一步提升深遠海開發裝備產業鏈韌性,積極推動單點繫泊系統、FLNG液化系統等關鍵核心設備的國產化研製。”周守爲說。

低碳轉型背景下深化協同合作新篇章

新的發展階段,如何破解能源需求剛性增長和綠色低碳轉型之間的矛盾?

今年3月,國家能源局印發《加快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行動方案》,要求以油氣產業爲基礎加強新能源新材料新業務開發利用,統籌推進海上油氣勘探開發與海上風電建設,通過海上風電與油氣田區域電力系統互補供電模式,積極有序開發漂浮式風電,爲深遠海油氣平臺輸送綠色電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勇表示,深水油氣工程技術覆蓋漂浮式風電70%以上的技術範疇,能夠有力推動漂浮式風電技術的快速發展,爲漂浮式風電提供新的融合發展應用場景,是漂浮式風電商業化的重要支撐。

今年4月初,我國第一個工作海域距離海岸線100公里以上、水深超過100米的深遠海浮式風電平臺“海油觀瀾號”已抵達海南文昌海域進行安裝調試,投產後計劃將服役25年,爲周邊的油氣平臺提供綠色電力。

“未來,我國海上能源開發進入多能協同開發新階段,深海油氣與深遠海風電的融合開發將成爲重要的發展方向。”陳勇說。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