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中日韓澳候鳥保護工作組會議近日在山東省東營市舉行。來自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以及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的相關部門代表及專家分享了鳥類保護政策與實踐成果,就黑嘴鷗、黑臉琵鷺、白額燕鷗等重點鳥類保護,陸鳥監測和海濱鳥類保護等共同關心的議題開展討論,就進一步加強鳥類監測合作和信息交流以及深化保護科研合作達成一致。
本次會議的召開,進一步深化了中日韓澳四國在候鳥保護領域的互信與合作。與會代表對中國在溼地與鳥類保護方面取得的成效表示高度讚賞,認爲中國經驗對全球濱海溼地保護與候鳥棲息地管理具有重要借鑑意義,期待與中國加強合作,爲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貢獻更多智慧與力量。
據悉,中國鳥類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白鶴、青頭潛鴨、黑嘴鷗、中華鳳頭燕鷗、朱䴉等多個瀕危物種種羣數量實現了穩定增長,棲息地生態系統健康狀況持續改善,2024年、2025年同步監測越冬水鳥數量連創歷史調查監測新高。
中國始終重視加強鳥類及其棲息地保護。“十四五”時期,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溼地保護法》,修訂《野生動物保護法》,調整發布《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國家重點保護鳥類達到394種,“三有”鳥類達到1028種,受保護鳥類種數擴大近50%。大力推進以國家公園爲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已設立5個國家公園,其中,三江源、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爲重要候鳥繁殖地。加強候鳥遷飛通道保護修復和保護監測體系建設,明確了1140處候鳥遷徙通道重要棲息地,對821處關鍵棲息地全面開展保護修復。開展系列護鳥專項行動,加強執法監管,嚴厲打擊非法獵捕、交易、運輸等違法行爲。連續6年開展“清風行動”,違法案件數量和違法犯罪人員數量明顯下降,鳥類等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蔓延勢頭得到有效遏制。同時,結合世界野生動植物日、愛鳥周、保護野生動物宣傳月等重要時間節點開展主題活動,加大鳥類保護法律法規和科學知識宣傳力度,在全社會營造愛鳥護鳥濃厚氛圍。
在候鳥保護國際合作方面,中國早在1981年就與日本政府簽訂候鳥及棲息環境保護協定,成爲全球較早通過雙邊協定開展候鳥保護合作的國家之一。之後相繼與澳大利亞、韓國、俄羅斯、新西蘭簽署雙邊候鳥保護協定,啓動中日、中韓朱䴉保護合作,開展中俄候鳥合作研究、中比(利時)北京雨燕保護合作。2008年加入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夥伴關係協定,參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全球環境基金“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路線中國候鳥保護網絡建設項目”,成功推動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分兩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積極履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溼地公約》,成功舉辦第十四屆《溼地公約》締約方大會,推動國際紅樹林中心成立協定正式簽署,國際重要溼地數量達到82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