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霧未散,雲南文山州麻栗坡縣天保鎮的口岸廣場上,羣衆已排起候診長隊,等候從上海遠道而來的醫療專家。

10月中下旬,在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導下,由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35名專家組成的一支“國家巡迴醫療隊”,經過多次換乘交通工具,爲深山邊陲的羣衆送來爲期三週的健康溫暖。

在文山州人民醫院耳鼻喉科病房,記者見到術後康復中的老查,頸部敷料乾淨整潔,已能輕微下牀活動。很難想象,幾天前他脖子粗得像水桶,連轉頭都費勁,因巨大脂肪瘤壓迫氣道,躺着也要靠呼吸機維持血氧。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副主任醫師徐成志前來會診時,發現這位老人的氣道已窄得只剩縫隙,CT顯示一個月內腫瘤進展極快,若不及時手術,兩三週內就可能有生命危險。

病情危急,轉運風險極高,手術難度和麻醉風險大,怎麼辦?一場跨越滬滇的生死救援迅即啓動:醫院連夜增派麻醉科副主任韓園飛赴文山;州人民醫院緊急調度州內僅有的ECMO(人工膜肺)設備備用;多學科團隊反覆推演手術流程之後,歷經8個多小時,近1.3公斤的病變組織及咽喉腫瘤被成功切除,患者轉危爲安。

“我們參加巡迴醫療服務,就是要把優質的醫療能力帶給偏遠地區,補強當地的薄弱醫療資源。”徐成志說。

巡迴醫療不僅要將優質服務帶到中西部醫療薄弱地區,爲羣衆提供疾病診療、健康宣教,也對當地醫務人員進行技術培訓,提升區域醫療服務能力。

“我們不僅要治病,更要爲當地培養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主任醫師王武慶說。爲此,醫療隊制定“白內障復明手術專項計劃”,帶來設備與耗材,開展手術示教,並與地方醫院簽署互聯網分級診療協議,將州、縣醫院納入國家眼科、耳鼻喉科質控體系。通過遠程會診與月度病例討論,實現“線上+線下”無縫銜接的持續賦能。

截至目前,醫療隊已在文山州開展義診服務700餘人次,完成眼科手術59臺、耳鼻喉科手術7臺及複雜性口腔治療8例,培訓州縣醫務人員100餘名。

“這次巡迴醫療,是國家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的生動實踐。”國家衛生健康委有關司局負責人表示,“我們輸出的不僅是技術,更是管理經驗、質控標準和‘以健康爲中心’的理念。未來還將藉助信息化手段,推動巡迴醫療從‘短期幫扶’邁向‘長效賦能’。”

如今,有80多支這樣的國家巡迴醫療隊正活躍在基層一線。他們帶着先進的技術,跨越千山萬水,把優質醫療資源送到百姓身邊,用“真幫實扶”的行動,讓健康之花綻放在祖國的每一個角落。(記者李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