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鏈博會】前海粵十史偉琦:以科技賦能冷鏈,構建農產品冷鏈供應鏈新生態

【環球網科技報道 記者 秦耳】談及食品消費市場近幾年的變化,業內人大多會提到“保質期革命”。如果仔細觀察食品市場上在售商品,其保質期越來越短,近些年湧現出各類鮮奶品牌、各類生鮮農產品以及以“桃李麪包”爲代表的短保質期麪包糕點品牌。這些推動消費市場變化的主要原因則是近些年我國對於“冷鏈物流”體系的打造。

在剛剛閉幕的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以下簡稱:鏈博會)上,記者採訪到我國冷鏈物流市場頭部企業前海粵十輪值董事長史偉琦,就冷鏈物流市場格局、技術創新、數據價值及全球化佈局等問題談及了他的看法。

“冷鏈供應鏈相關數據的核心價值不僅在於運營要素,更是產業數字化的戰略資產。”史偉琦講到。

在他看來,自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專門提出,“加快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推進田頭小型倉儲保鮮冷鏈設施、產地低溫直銷配送中心、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建設。”這就標誌了冷鏈物流已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在國家數字農業的指導下,對整個冷鏈物流基礎設施進行數字化運營成爲冷鏈物流改革的關鍵。“數據暢通與規範是釋放其價值的前提。” 史偉琦表示,前海粵十始終積極推動行業標準化建設,參與制定了《農產品產地冷鏈物流服務規範》《數字化倉庫數據分類與接口要求》等多項國家標準,既爲行業規範化發展注入動力,也鞏固了自身在領域內的領先地位。

在技術層面,前海粵十通過 “物聯網 + 區塊鏈 + AI” 三位一體架構,保障物流數據全鏈路暢通。“我們的智能供應鏈平臺深度對接多家銀行風控系統,將數據轉化爲涉農小微企業的信用資產。” 史偉琦介紹,依託 “冷鏈數字化 + 供應鏈金融” 雙輪驅動模式,企業已爲全國數百家涉農小微企業注入近百億元資金,有效破解了農業金融 “融資難、成本高、週期長” 的難題。

在談到當前冷鏈物流市場的格局,史偉琦提到“我們並非單純的物流企業,而是全球領先的農產品冷鏈供應鏈科技綜合平臺。”

不同於京東冷鏈、順豐冷鏈等物流體系。史偉琦介紹,前海粵十以冷鏈信息化爲底層,逐步構建起貫穿全產業鏈的數字化運營體系,業務已從單一冷庫信息化服務,拓展至供應鏈綜合服務及冷庫特種機器人等創新領域,實現了原材料採購、全球貿易、冷鏈倉儲、物流配送等全環節的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商流 “四流合一”。

“我們聚焦‘信息 + 交易 + 物流 + 金融 + 機器人’五位一體的農產品全鏈條解決方案,” 史偉琦補充道。目前,前海粵十已服務全球 4000 餘個農產品冷鏈園區,鏈接數萬家冷鏈供應鏈企業、超 37 萬家 B 端客戶,整合 3000 多條物流線路覆蓋 500 多個城市網點,2025 年上半年度業績突破 341 億元。

與此同時,史偉琦表示不同於其他物流體系,前海粵十冷鏈不僅僅適用於大型冷鏈主體。對於中小型冷庫,前海粵十通過技術模塊化、成本輕量化、運營本地化三大策略,有效降低了中小型冷庫接入冷鏈數字化的門檻。其核心邏輯在於:以數據爲紐帶,將分散的中小主體納入規模化冷鏈網絡,同時保留靈活性。這種模式既符合現代農業集約化趨勢,又能精準解決中小微企業“用不起、不會用、不敢用”的痛點,推動冷鏈基礎設施的普惠化發展。

而在這次鏈博會上,前海粵十帶來的 “低溫特種機器人(企鵝 MAX)” 與 “全球冷鏈智能協同雲平臺” 引發廣泛關注。史偉琦表示。冷鏈行業正面臨人工短缺與運營成本攀升的雙重挑戰,而傳統冷庫的低溫環境(-18℃至-30℃)和頻繁的冷熱切換工況,使得人工作業存在健康風險且效率低下。

在這樣的背景下,前海粵十開發出相關產品。其中,企鵝 MAX具備 - 30℃極寒穩定運行能力,可在高溼霧氣環境自適應;超高層級防抖系統讓定位精度達 ±5mm,貨架空間利用率提升 70%,人力成本降低 30%。

全球冷鏈智能協同雲平臺作爲首個跨境冷鏈全鏈路數據中樞,通過分佈式雲架構支持千萬級冷庫數據實時交互;區塊鏈技術確保庫存記錄、貿易單據不可篡改,構建跨境冷鏈信任基石。整合全球航線、港口擁堵、政策變動等實時數據,通過深度學習算法動態生成最優運輸路徑,降低跨境冷鏈成本25%,時效提升30%。

據悉,企鵝系列機器人已在深圳港冷庫投入使用,結合智慧冷鏈園區數字孿生平臺,助力深圳港推進無人化港口建設。鏈博會期間,前海粵十與東久新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爲亞洲最大物流單體項目 —— 平谷智慧城市物流谷提供支持,該項目建成後將成爲集智能倉儲、無人冷庫等功能於一體的 AI 智慧物流園區。

“本次鏈博會,我們不僅展示了‘企鵝 MAX’和全球冷鏈智能協同雲平臺,與建設銀行聯合發佈"農產品供應鏈創新方案"戰略合作週年成果,還與中物聯冷鏈委、廣益建發、東久新宜、鏈庫等簽署合作協議。” 史偉琦坦言。他認爲通過深度交流,鏈博會真正幫助企業精準把握了市場脈搏。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