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規模!上博又有大動作,免費開放

上海博物館與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聯合舉辦的“融古爍新:宋元明清銅器的復古與創新”11月11日在上海博物館東館正式啓幕。

此次展覽總計約178件/組展品,基於上海博物館藏宋、元、明、清銅器,並攜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彙集亞、歐、美三大洲多家重要博物館館藏,輔以同時期書畫、陶瓷、琺琅器等,其中41件展品爲首次公開展出,是近年來海內外最具規模的宋元明清銅器展。

展覽首站已於今年2月28日至9月28日在紐約成功舉辦,吸引超過30萬人次參觀,反響熱烈。此次上博東館展出將於2025年11月12日至2026年3月16日對觀衆開放。

41件文物首次亮相

走入上博東館第一特展廳,耳邊響起清冷古樸的編鐘樂聲,三重展廳大門做成文物“大晟鍾”的形狀,將觀衆引入宋元明清的復古風潮裏。牆上印着“大晟鐘的鐘聲想要對你傾訴的是宋代的逸緻詩意?元代的海納百川?明代的精工華麗還是清代的絢爛嚴整……”等三個問題,這是展覽策展人、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部研究館員韋心瀅設計的,“希望觀衆帶着解謎的心態走入展廳,在展覽中收穫更多答案。”

展覽現場 賴鑫琳 攝

此次展通過四個單元解讀宋元明清銅器的發展與特色,不僅限於銅器的對比,還有瓷器、琺琅、玉器、書畫等不同品類文物。

“與大都會博物館的展覽相比,此次展覽加入了69件上博館藏品,其中41件爲首次展出,展陳動線設計上也有區別。”韋心瀅介紹,比如在第一單元中將宋徽宗跟清高宗(乾隆)兩位禮制改革中的代表人物做對比,宋徽宗是起始,清高宗爲高潮,他們是推動宋元明清銅器發展的最關鍵的兩位皇帝。

展覽現場 賴鑫琳 攝

上海博物館藏北宋崇寧四年銅大晟鍾是宋徽宗時的御製銅器,也是他復古禮制理念的代表。當時,宋徽宗設立大晟府,重置新樂,謂之雅樂,這些編鐘就是爲推行新樂設計製造的,參考的是春秋時的宋公成鍾。目前,大晟鍾海內外存世僅20餘件。北宋滅亡後,因爲“晟”字犯金太宗諱,被改刻“大和”。此次展覽中也能看到“大和鍾”,同樣來自上博館藏。

受到商品經濟的影響,這些仿古銅器逐漸開始產生功能性的改變,從廟堂祭祀開始轉向實用性的生活用具,在審美形式上也出現創新。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南宋銅琮式瓶的設計靈感就是來自新石器時代的良渚玉琮,這種形式復古的器物在當時被當做花瓶使用,在文人間頗爲流行。

在展廳中還復原展示文物使用場景,給觀衆帶來沉浸式感受。正如李清照《醉花陰》詞中所寫的“瑞腦銷金獸”,一件上博館藏的明代甪端銅薰爐和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的景德鎮青花瓷獸爐並列展示,展牆上有煙霧繚繞的光影,站在特定的角度,可以看到香菸從獸嘴噴出,淡淡的木質香調氤氳四周,帶來嗅覺與視覺的雙重體驗。

展覽現場 賴鑫琳 攝

展覽現場 賴鑫琳 攝

仿古銅器藉由文人雅士的重新詮釋,將原本高置於廟堂承載禮儀的家國重器,化身爲書齋居室的清雅擺設,也與民間信仰、佛道儀軌相結合。在第四單元中,能看到衆多造型貼近生活、設計生動有趣的銅器,比如大雁、鴨子、獅子形狀的薰爐,兔子形狀的鏡架等。這些銅器更爲世俗和日常。展牆上印製的陳洪綬繪畫中顯示,古代仕女會將銅薰爐放在衣裙下薰香,上面罩一個竹籠,防止被燙傷,如同現在的女士噴灑香水。

展覽中,也有不少藏品間的對話和對照。比如一件上博館藏和一件大英博物館館藏的崑山縣學銅簋並置,它們後來隔着千山萬水,當年都是供奉在崑山縣學裏的儒學祭器。一件賽努奇博物館藏清乾隆灑金銅雙鳳壺,和大英博物館藏法國仿乾隆灑金銅雙鳳壺放在一起,形制、紋飾甚至鎏金部分都一模一樣,由此可以推測,這件銅器帶入歐洲後,被一家法國公司進行了仿製。這是一個有趣的文化互動,由此可見19世紀的法國對於乾隆皇帝的審美是非常認可而且癡迷的。

集合全球文博資源展現學術新成果

長期以來,宋元明清銅器因被貼上“仿古”標籤,不太受到學界重視。近年來,隨着考古發現陸續公佈,諸多紀年器在全球館藏中相繼發現,學術界對於復古思潮和仿古藝術深入研究,對於仿古銅器的認識日趨成熟。此次展覽由上海博物館與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首次共同策展,依託於最新學術研究成果,彙集全球館藏,希望重新認識久被忽視的宋元明清銅器,尋找隱含在器物內的社會人文意涵,並進一步審視其在藝術史中所佔的地位。

展覽現場 賴鑫琳 攝

展覽現場 賴鑫琳 攝

“一說到青銅器,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夏商周時代,宋元明清更受關注的是陶瓷、書畫,銅器是一個長期被冷落的門類,甚至被認爲是次等藝術”,展覽策展人、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專席中國藝術主任研究員陸鵬亮介紹,此次展覽帶着思考挖掘這些銅器的價值,“晚銅不晚,更不次”,它們是在當時的復古精神支持下的創新,反映出那個時代的文化政治和藝術水平,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展覽現場 賴鑫琳 攝

過去,這些銅器沒有受到重視,也和傳世品參差不齊,單個博物館的館藏難以反映全貌有關。“這也是爲什麼舉辦這樣的展覽需要一次全球的合作”,陸鵬亮說,展覽彙集了亞歐美三洲多家文博機構近兩百件作品,優中選精,希望能完整呈現這些銅器欣賞使用的文化環境以及與時代的共鳴,“可以說這是迄今爲止,對於宋元明清銅器全球第一次建立在各個館藏協作基礎上的展覽,也是這一題材最大規模的展覽。相信會引起大家的共鳴,重新審視這些銅器的精彩之處。”

展覽現場 賴鑫琳 攝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長馬克斯·霍萊因在致辭中表示,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合作可追溯到1980年,當時上博參與了在大都會舉辦的“偉大的中國青銅時代”特展。在此後的45年間,雙方陸續合作了多個項目,明年還將有另一個和上博的精彩合作項目。

展覽現場 賴鑫琳 攝

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表示,此次展覽見證了上海博物館與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跨越四十餘載的深厚友誼,是兩館間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合作。“我們期待與全球更多文博機構深化交流,共同守護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人類文明。希望每一位走進展廳的觀衆都能觸摸到中華文明的溫度,感受藝術帶給我們的無盡啓迪。”

配合本次特展,上博文創精心選取嵌琺琅纏枝蓮紋出戟尊、獸形燻爐、雙孩書鎮等代表性展品爲靈感,推出涵蓋冰箱貼、書籤、包袋、插花器、明信片、咖啡具等品類的28組文創產品。系列文創擷取古器造型、紋飾與精神內涵,藉助現代設計與工藝,將其巧妙融入當代生活美學之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展覽同名圖錄亦將同步發售。

展覽將於2025年11月12日起向公衆免費開放,展覽期間還將舉辦系列學術講座等種類豐富的配套活動。

上觀新聞·解放日報原創稿件,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作者:鍾菡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