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人“開口”要轉賬?小心這些騙局,別讓信任變“坑”

近年來,冒充熟人詐騙案件頻發,不少受害者因一時疏忽而蒙受經濟損失。這類詐騙手段狡猾多變,往往利用人們對親友的信任感,讓人防不勝防。

【兩大高發詐騙場景】

(一)職場上下級場景:騙子通過網絡蒐集企業信息,冒充公司領導添加員工微信/QQ,以“緊急業務墊付”“招待客戶急需用錢”等理由,要求員工立即轉賬。比如某公司職員小王,收到“老闆”微信消息,稱要給合作方支付定金,讓他先墊付5萬元,小王怕耽誤工作,未打電話覈實就轉了賬,事後才發現被拉黑。

(二)親友應急場景:騙子盜取親友社交賬號,或通過非法渠道獲取通訊錄信息,冒充親友以“生病住院”“錢包丟失”“酒駕被扣”等緊急事由借錢。曾有市民李女士收到“女兒”發來的消息,說在學校暈倒需手術,讓她向指定賬戶轉3萬元醫藥費,李女士情急之下立馬轉賬,後來才知道女兒賬號被盜。

【三類典型受騙陷阱】

“權威壓力”陷阱:面對“領導”等有權威的角色,人們容易產生“服從心理”,擔心拒絕會影響工作或孩子在校情況,不敢多問就匆忙轉賬,比如職場人面對“老闆”的要求,往往優先考慮“不能耽誤事”,忽略了覈實步驟。

“情感焦慮”陷阱:當“親友”聲稱遇到急事,人們會被焦慮情緒裹挾,下意識想“救人要緊”,失去理性判斷。就像李女士聽到“女兒生病”,滿心都是擔憂,根本沒多想賬號是否異常。

“怕麻煩”陷阱:很多人覺得“都是熟人,沒必要較真”,收到轉賬請求時,懶得打電話或視頻覈實,覺得“發消息確認就行”,殊不知騙子早已盜用賬號,專門等這種“怕麻煩” 的人上鉤。

【三層防護網】

第一層:覈實身份是“底線”:無論對方是誰,只要涉及轉賬,必須通過電話、視頻通話等“真人驗證”方式聯繫本人確認,絕不能僅憑微信、QQ消息就相信。比如收到“領導”轉賬要求,先打公司座機或領導常用電話覈實,避免被“高仿賬號”欺騙。

第二層:保護信息築“防線”:不隨意在網上泄露自己和親友的信息,比如不在社交平臺曬孩子學校、班級,不輕易透露工作單位、領導姓名等細節;定期檢查社交賬號隱私設置,避免賬號被盜後騙子“精準冒充”。

第三層:留存證據防“萬一”:一旦發現疑似騙局,立即保存聊天記錄、轉賬憑證、對方賬號等證據;若不幸被騙,第一時間撥打110報警,同時聯繫銀行凍結轉賬賬戶,最大程度減少損失。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