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防藍光手機膜能隔絕99%有害藍光,有效保護眼睛?
流言:手機屏幕會發出藍光,對眼睛害處很大,因此應當購買防藍光手機膜保護眼睛。
真相:這是誇大宣傳。所謂“藍光”,指的是過濾電子屏幕發出的短波藍光(波長400-500納米),長時間、高強度接觸該波段藍光,可能加重視疲勞,甚至影響視網膜健康。但商家宣傳的“隔絕99%”多爲營銷噱頭。根據央視新聞頻道每週質量報告,市售防藍光手機膜阻隔率差異極大,有的僅爲0.1%,多數不到20%,個別產品甚至與普通保鮮膜效果相當,遠達不到“99%”的程度。此外,藍光是屏幕顯色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全阻隔會導致嚴重偏色,因此“100%防藍光”並不現實。保護眼睛關鍵在於科學用眼,如控制屏幕使用時間、及時休息,減少連續用眼帶來的疲勞,而非單純依賴防藍光膜。(來源:科學闢謠)
2
“一喝就拉”的網紅益生菌飲料是健康的通便神器?
流言:喝網紅益生菌飲料後三四個小時就拉肚子,說明能通便瘦身。
真相:這種說法沒有科學根據。真正有效的益生菌不會導致腹瀉,飲用後短時間內拉肚子,往往是腸道受到刺激產生的不良反應。益生菌要想發揮作用,需同時滿足三個條件:一是要有足夠數量的活菌(每日攝入1億-1000億個);二是菌株要有針對性(如BB-12、LGG等特定菌種);三是這些活菌要能夠耐受胃酸和膽汁,順利存活並定植於腸道。
那些宣稱能“速效通便”的產品,很可能添加了刺激性瀉藥、高滲透性成分或過量的益生元,長期使用可能會導致腸道依賴、電解質紊亂或菌羣失衡。總之,維護腸道健康需要長期調理:普通人應注意膳食纖維的攝入、保證充足的飲水和規律運動;容易腹瀉的人要避免刺激性成分,選擇合適的特定菌株;兒童則應使用專用產品並遵醫囑。如果出現嚴重的腸道問題,應及時就醫,不要盲目追求所謂的“速效”。(來源:羊城派)
3
哈佛大學研究稱喝牛奶會增加肝癌風險?
流言:哈佛新研究發現,每週喝超3.5杯牛奶,肝癌風險增加45%。
真相:這種說法過於絕對,是對文獻的誤讀。2025年4月哈佛大學研究顯示,較高牛奶攝入量與肝癌風險增加有關,但這只是流行病學觀察研究,只能說明兩者相關,並不能證實因果關係。因爲喝牛奶多的人羣可能同時存在飲酒等混雜因素,且研究基於美國人羣,是否適用於中國人仍需驗證。
牛奶是優質蛋白和鈣的重要來源,有助於預防骨質疏鬆和控制體重,不能因單一研究就否定其價值,目前國際和國內權威機構均未認定“牛奶致癌”,適量飲奶仍被廣泛推薦。我國多數人奶製品攝入不足,問題在“喝不夠”而非“喝太多”。飲奶量大或肝功能異常者可選酸奶、低脂或零乳糖奶。預防肝癌更應聚焦接種乙肝疫苗、少飲酒等明確風險因素。(來源:科學闢謠)
4
孩子咳嗽要想好得快,就要使用抗生素來治療?
流言:咳嗽說明有細菌感染,抗生素能消滅細菌,所以用了抗生素就不咳嗽了。
真相:這是一種常見誤區。咳嗽是一種症狀而不是疾病本身,它可由多種疾病或原因引起。兒童常見包括感冒、鼻炎、鼻竇炎、支氣管炎、肺炎、哮喘、異物、過敏、鼻涕倒流等。在這些疾病或病因中,細菌感染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且不如病毒多見;而抗生素僅是針對細菌感染的治療藥物。即使咳嗽是由細菌感染引起,也需要根據不同的病原體和不同的感染部位,選擇不同的藥物、劑量和療程。
抗生素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家長不應自行給孩子使用抗生素,以免因藥不對因、劑量不當、療程不足等,導致治療效果不佳或產生其他不良後果。因此,孩子咳嗽嚴重並伴有其他症狀時,應通過醫生的診斷來確定咳嗽的病因,並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鍼對性治療。(來源:科學闢謠)
5
可以自己購買樹脂補牙,方便又便宜?
流言:只是補牙的話不需要去看牙醫,自己網上買樹脂來補,便宜又方便。
真相:這是一種誤導。補牙屬於專業口腔醫療操作,必須由具有專業資質的牙科醫生在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進行。
補牙並非簡單的材料填充,而是需要徹底清除齲壞的部分,並在嚴格的消毒環境下,藉助專業的器械設備來完成。醫生還需要準確判斷齲壞深度以及牙髓狀態,做出相應處理。自行補牙很容易出現失誤,可能引發感染、繼發齲、牙髓炎甚至牙體折裂,深齲未及時就醫可能發展爲牙髓感染。總之,補牙一定要由專業的醫生進行操作,建議患齲齒就及時前往正規醫療機構診治,千萬不要自行“DIY”。此外,齲齒的預防也很重要,應注意正確刷牙、使用含氟牙膏、定期口腔檢查。(來源:科學闢謠)
6
過期藥只是藥效差,沒變質就能喫?
流言:過期藥只是藥效降低,如果外觀沒變質就能繼續服用。
真相:這種說法沒有科學根據,藥物過期不建議服用。首先,過期藥的有效成分含量會下降,無法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例如抗生素過期後不僅無法有效殺滅細菌,延誤病情,還可能產生耐藥性。其次,藥物過期可能發生變質,其化學成分會發生變化,比如阿司匹林過期後會分解出刺激胃黏膜的“水楊酸”,可能引發胃出血。此外,部分藥物即使過期後外觀沒有變化,也可能滋生細菌導致變質,存在安全隱患,比如過期的眼藥水滋生細菌後可能引發結膜炎、角膜炎等眼部疾病。
因此,無論過期藥外觀是否正常,都不建議使用,應按“破壞藥物+密封丟棄”的原則處理,如將藥片或膠囊從原包裝取出搗碎後密封丟棄。(來源:央視新聞)
來源:中國互聯網聯合闢謠平臺、科學闢謠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