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時身體突然“抖一下”,是怎麼回事?真是大腦怕你死了?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

在寧靜的夜晚,當我們漸漸進入夢鄉,身體有時會突然不由自主地抖動一下,就像被電擊了一般,甚至還會伴隨着一種跌落或踏空的感覺,讓人瞬間從睡夢中驚醒。

關於這種情況,有人說“這是身體在長個兒”,有人說“是身體提示你缺鈣”,還有人說“是大腦怕你死了,測試一下你是不是還活着”……

這些說法是真的嗎?睡覺時身體突然“抖一下”,到底是怎麼回事?

一、臨睡肌抽躍症:

一種常見的生理現象

其實,這種睡眠中突然的身體抖動在醫學上被稱爲臨睡肌抽躍症,也叫入睡抽動。

臨睡肌抽躍症是一種無意識的肌肉抽搐,通常表現爲剛入睡時身體猛然一抖。現有的數據表明,70%的人羣曾在睡夢中出現過這種現象。它就像是我們身體在睡眠過程中偶爾開的一個“小玩笑”,是睡眠-覺醒障礙的一種表現。偶爾發生的抖動是人們處於剛剛進入夢鄉時出現的正常生理現象,類似於眼皮跳、打嗝等,與精神緊張時的肌肉抽動道理相同。如果平時身體非常健康,偶爾出現這樣的抖動完全沒必要過度擔心,更不需要藥物治療。

二、引發臨睡肌抽躍症的原因

神經活躍與大腦控制力減弱

在入睡期間,大腦皮層的大部分神經處於抑制狀態,但仍有部分神經會比較活躍。它們間斷地發出微弱的運動指令,從而讓下肢抽動。而且入睡的時候,大腦控制力減弱,對運動神經元的抑制作用相對不足,對下肢運動失去抑制功能,於是就發生了肌抽躍。簡單來說,就像是大腦在進入休息狀態時,部分“小神經”還在調皮地活躍着,不小心發出了錯誤的指令,導致身體突然抖動。

缺鈣

血清鈣離子濃度低,可以導致肌肉和神經的興奮性亢進,引起肌肉的痙攣抽搐。缺鈣時臨睡肌抽躍症的出現幾率相對高一些。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發育期的小孩身上,當體內的血鈣含量低於正常水平時,肌肉、神經就會變得“不安分”,從而引發痙攣、抽搐。

對於缺鈣者,可以通過多攝入高鈣食物,如牛奶、豆製品等,增加戶外活動,讓身體多曬太陽,促進鈣的吸收,來緩解該症狀。

過於勞累

工作壓力大、長時間加班、睡眠質量不好等原因,可能會導致身體過於緊張而出現臨睡肌抽躍症。當我們的身體長時間處於疲勞狀態時,神經系統也會變得緊繃。就像一根一直拉緊的橡皮筋,在我們入睡放鬆的瞬間,就容易出現“反彈”,導致身體突然抖動。比如一些上班族,經常熬夜加班,身體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就更容易在睡覺時出現這種情況。

症狀性臨睡肌抽躍症

如果睡覺時頻頻出現身體突然抖動的現象,清醒時忽然會有頭痛、頭暈、噁心等症狀,這意味着有可能大腦出現了問題,如有腫瘤、腦退行性疾病、腦中風後遺症、腦外傷後遺症等疾病。這個時候或許是身體在向我們發出求救信號,此時一定要去醫院就診,進行腦部CT或磁共振檢查,以便及時發現問題並進行治療。

三、如何應對臨睡肌抽躍症

偶爾發作無需驚慌

對於偶爾發作的臨睡肌抽躍症,我們不必過於緊張和擔心。這只是身體的一種正常生理反應,就像生活中的小插曲一樣。我們可以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它,不要讓它影響到我們的睡眠情緒。

頻繁發作及時就醫

如果抖動頻繁,還伴有頭疼頭暈等症狀,或者清醒時出現其他不適症狀,就需要及時去醫院相關科室就診。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詳細的檢查和診斷,找出病因並給予相應的治療。

日常預防措施

1.規律作息:作息要規律,成年人每天需要7-8小時的睡眠,如果沒辦法睡足7小時,可以在午間補充睡眠。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有助於調整身體的生物鐘,讓神經系統和肌肉得到充分的休息,從而減少臨睡肌抽躍症的發生。

2.限制咖啡因的攝入:過量攝入咖啡因會造成神經過敏、焦慮。健康的成人每天攝入咖啡因的量要低於400毫克,每天不要超過3杯咖啡。咖啡因會刺激神經系統,使神經處於興奮狀態,增加臨睡肌抽躍症的發生幾率。

3.身體適度伸展拉伸:臨睡前半小時可以做一些輕柔伸展或舒緩的瑜伽動作,拉伸腓腸肌、足部肌肉,緩解肌肉的緊張,能夠減少臨睡肌抽躍症的發生。通過拉伸肌肉,可以讓肌肉放鬆下來,減輕身體的疲勞感。

4.藉助音樂:歡快、愉悅的音樂能夠讓疲憊的身心得以放鬆,睡前聽一些輕音樂還能幫助提高睡眠質量。音樂可以調節我們的情緒,讓我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進入夢鄉,減少身體的緊張感。

5.注意睡姿:儘量避免趴着睡、蜷着睡,否則會直接壓迫胸腔,心臟、肺部容易出現不適感,胸悶、呼吸不順暢時會引發臨睡肌抽躍症。一般情況下,多數人以右側臥位爲宜。正確的睡姿可以讓身體各器官處於舒適的狀態,有利於睡眠。

睡覺時身體突然抖一下這種現象雖然看似平常,但背後卻蘊含着豐富的生理知識。

瞭解了臨睡肌抽躍症的原因和應對方法後,我們可以更加科學地看待這一現象。偶爾的抖動是身體的正常反應,不必驚慌;但如果出現頻繁抖動或伴有其他不適症狀,就需要引起重視,及時就醫。通過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們可以有效地減少臨睡肌抽躍症的發生,享受更加安穩、舒適的睡眠。讓我們在夜晚的寧靜中,與美好的夢鄉相伴,遠離身體的“小顫抖”。

來源:科普中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