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坐過山車“甩出”腎結石,醫生釋疑:小概率事件,莫效仿!

近日,有網友發帖稱,在日本大阪環球影城坐完過山車後,“甩出”了腎結石,並表示:“在洗手間目睹一顆小石頭排出,不適的症狀都消失了。”

該條帖子引發了網友關注,有網友調侃:“以後醫生處方會出現:過山車一日三次。”坐過山車就能把腎結石排出來了嗎?該如何正確防治這一泌尿系統常見病?

男子一日坐三次過山車排出腎結石

10月15日,發帖網友王先生向羊城晚報記者介紹,當時他正在日本旅行,於10月12日晚間發現不適,有尿頻尿急的感覺,懷疑是腎結石脫落至輸尿管,計劃次日到醫院檢查。但由於13日是當地的法定假日,跑了幾家診所均喫了“閉門羹”後,王先生決定按行程去環球影城。

王先生說,在遊玩期間一直感覺不舒服,而在玩了飛天翼龍等三個過山車項目後,在洗手間內排出了一顆黑色的小石頭。“類似米飯裏混入的小石子,排出以後症狀就全部消失了,整個人感覺舒服了。”

據王先生介紹,其是結石體質,此前體檢報告顯示爲多發性腎結石。因腎結石在5毫米以下,醫生囑咐平時多喝水,多跳繩,促使結石自行排出。“沒想到坐過山車排結石還挺有用,好神奇。”

該帖發佈後引發了多位網友關注,有網友開玩笑稱以後去坐過山車排結石。對此,王先生表示,這次只是比較幸運,加之自己有一定的經驗,知道身體處於什麼樣的狀態,方敢嘗試。若出現問題大家應儘快就醫,不要根據網上所謂的經驗自行診斷和操作。

醫生分析:屬於小概率事件

羊城晚報記者就此採訪了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五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李天。李天分析認爲,這屬於小概率的偶然事件。其原理可能在於,過山車高速運行與急轉彎時產生的強烈震動與體位變化,形成了物理性刺激。這種刺激對於已移動至輸尿管中下段、體積較小的結石,可能起到“助推”作用,結合輸尿管自身的蠕動,最終促使結石排出。

然而,李天強調,這種方法絕非排石的常規或推薦途徑。結石能否順利排出,主要取決於其大小、位置、形態以及患者輸尿管的自身條件。對於絕大多數患者而言,依賴高強度刺激排石並不可靠,反而存在導致結石在狹窄處發生更嚴重嵌頓或劃傷黏膜的風險。

腎結石自行排出的關鍵因素有哪些?

李天表示,並非所有腎結石都需要立即手術,部分小結石有機會隨尿液自行排出。能否自行排出,主要取決於以下幾個核心因素:

1.結石尺寸是關鍵:輸尿管的內徑通常在5至7毫米之間。

直徑≤5毫米的結石,自然排出概率較高,爲50%-90%。

直徑在5至7毫米之間的結石,自行排出率有所下降,常需藥物輔助。

直徑>7毫米的結石,自然排出幾率顯著降低,多需醫療干預。

2.結石形態有影響:表面光滑、圓潤的結石,在排出過程中更爲順暢。而有棱角的結石則容易損傷輸尿管內膜,不僅引發疼痛和血尿,也增加了嵌頓風險。

3.結石位置是基礎:位於腎臟上、中部的結石,更容易在重力作用下進入輸尿管。若結石位於腎臟下部,有時需在醫生指導下,通過特定體位改變(如側臥、倒立)輔助其進入輸尿管入口。

4.在排石過程中,可採取一些科學輔助措施:

充分飲水:保證每日尿量達到2000至2500毫升,充足尿液能起到沖刷和引流作用。

適度運動:在身體條件允許下,進行跳躍、跑步等活動,利用重力促進結石下移。

如有這些不適立即就醫

腎結石是晶體物質在腎臟內異常聚集形成的固體塊狀物。相關數據顯示,我國腎結石的發病率已達5%-10%。

典型症狀包括:劇烈疼痛,多爲腰部或上腹部突發性絞痛,可向會陰部放射;血尿;尿頻、尿急、排尿困難;噁心、嘔吐;如伴發感染,會出現發熱、寒戰。

雖然部分結石可自行排出,但出現以下情況時,必須立即尋求專業醫療幫助,切勿盲目等待:劇烈疼痛持續超過72小時無緩解;出現發熱、寒戰等感染跡象;尿量明顯減少;經過4周保守治療,結石仍未排出,存在梗阻腎功能潛在風險。醫生會根據結石的具體情況,選擇藥物保守治療或輸尿管鏡、經皮腎鏡等微創手術方案。

科學預防:

構築防石生活的四道防線

預防腎結石復發,關鍵在於長期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1.科學補水:以白開水、淡檸檬水爲佳,避免用含糖飲料替代。均衡飲水,保持尿液呈清亮淡黃色。

2.均衡膳食:限制鈉鹽攝入,每日不超過5克;適量攝入動物蛋白;通過飲食(如奶製品)足量補鈣,而非盲目限鈣;對菠菜、竹筍等高草酸食物,建議焯水後食用。

3.改善習慣:避免久坐,每隔1小時起身活動片刻;規律運動,控制體重;切忌憋尿。

4.定期篩查:建議每年進行一次泌尿系統B超檢查。已有結石排出者,建議進行結石成分分析,以便進行鍼對性預防。

李天提醒,依靠過山車等劇烈震動方式排石的做法並不可取,其風險遠大於潛在益處。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制定個體化的長期防治腎結石策略。

來源| 羊城晚報、羊城派、金羊網

文字 | 朱嘉樂 楊楚瀅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