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鴻雁來”與“鴻雁來賓”差異在哪(文化中國行·二十四節氣二十四問)
寒露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七個節氣、秋季的第五個節氣,2025年寒露始於10月8日。
《說文解字》中解釋:“寒,凍也。”與白露相比,寒露氣溫更低。寒露時節,菊花綻放,大地呈現一派深秋景象。
鴻雁南飛,是人們熟知的秋日風景。在白露和寒露這兩個秋季節氣中,皆以“鴻雁”作爲物候標識,即:白露第一候“鴻雁來”,寒露第一候“鴻雁來賓”。
從白露到寒露,同一片天空中飛過的都是由北向南的鴻雁,“來”與“來賓”差異究竟在哪?一個“賓”字,道盡了時序之妙、文化之美。
從“來”到“來賓”,一字之差藏秋意。從字面上看,“鴻雁來”中的“來”字,有“初來”“先來”之意。而“來賓”中的“賓”字,在甲骨文中形似屋宇下迎客,本義爲“客”。《說文解字》中釋義爲“賓,所敬也”。但“賓”字在此處並非“賓客”的泛稱,而有“後續者”“晚來者”之意。在古籍中,也有“雁以仲秋先至者爲主,季秋後至者爲賓”的記載。將“來”與“來賓”聯繫起來,文字便有了層次分明的畫面感——白露時節率先南下的鴻雁就像是回到家中的“主人”,迎接着寒露時節姍姍來遲的“客人”。這一字之別的精準運用,如同一把刻度尺,丈量着從仲秋到季秋的氣候變化,古聖先賢遣詞用字的考究,讓人感嘆。
從“來”到“來賓”,一字之間可窺見先人體物之敏銳精微。鴻雁是典型的冬候鳥,白露時節,暑氣漸消,鴻雁感知秋涼,就會離開北方的繁殖地,南遷至較爲溫暖的越冬地。但古人通過細緻的觀察發現,雁羣南飛是有撥次的。白露時,南遷序幕雖應時而啓,但天空中的雁陣尚顯稀疏。及至寒露,秋深寒重,逐暖南下的雁羣氣勢更大。這與現代觀測記錄相符。9月初至中旬,候鳥南遷啓動。10月上中旬,正是鴻雁遷徙高峯。所以,無論是“鴻雁來”,還是“鴻雁來賓”,都是季節更迭、時序有常的報告。它以候鳥遷徙爲軸線,標註秋天的軌跡,捕捉自然節律,在節氣徵候中提示着順天應時的生活理念。
從“來”到“來賓”,一字之變展示着先人將自然現象轉化爲人文符號的獨特智慧。中華文明始終保持着對自然的敬畏與詩性解讀。在古人看來,鴻雁遷徙有秩序、有層次,呼應着人間的禮儀規範,因而賦予這一自然現象以社會倫理屬性,並以精準的文字表達其所體現的“主賓有序”的倫理觀。在這種關聯中,蘊含着古時“觀物取象”的哲學思維,也爲現代人理解傳統文化提供了一個具象而生動的註腳。
秋日,當我們仰望鴻雁南飛時,映入眼簾的是穿越天幕的“自然遷徙”,投射心底的是聯通古今的文化迴響。“鴻雁來”和“鴻雁來賓”,簡短的物候之語,爲“天高雲淡”增添了悠長的故事感,那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的雁陣,彷彿又是一次人與自然的詩意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