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發現黑熊蹤跡!砸碎16只蜂箱偷喫蜂蜜,還在邊上搭了張“席夢思”牀

浙江又發現黑熊蹤跡了!而且,這次是一隻熊媽媽,帶着倆熊孩子!

劉芝坤,衢州江山仙霞嶺自然保護區深坑口管理站站長。上週,他在梳理紅外相機的拍攝影像時,發現了三段清晰的黑熊視頻,視頻中,黑熊一家三口在夜晚覓食,甚至還拍到了兩隻小熊在竹林間撒潑打滾。

這是黑熊2025年在浙江的第二次現身。微博上,近年來在開化、常山的紅外相機抓拍到的黑熊視頻被網友們重新翻出,“原來野生動物也愛喫衢州菜”話題標籤登上了熱搜。

紅外相機捕捉到的野生動物出沒畫面。 記者 祝旖波 錢潔瑗 攝

生活在浙江的黑熊,屬亞洲黑熊,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自上世紀90年代到2011年,一度在浙江銷聲匿跡。如今,黑熊蹤跡越來越多,活動範圍遍及浙西近3000平方公里的山地……

兩個案子牽出的“甜蜜煩惱”

黑熊歸來的故事,要從兩個“案子”說起。

2024年11月的一個清晨,錢江源百山祖國家公園候選區錢江源園區周邊山村的路口,53歲的蜂農老周,揹着揹簍提着木棍上山了。每隔兩個月,他都會步行5小時,去看看自己養在深山裏的土蜂。

被黑熊破壞的蜂桶。劉芝坤供圖

中午時分,老周趕到目的地,轉過最後一個山坳,他頓住了腳步——眼前一隻只蜂箱東倒西歪躺在地上,木板被砸碎,地上是一片一片的深褐色,那是蜂蜜混着泥土的顏色。數了數,有16箱土蜂遭殃,“誰把我的蜂箱砸了?!”

幾天後,錢江源園區管理局工作人員,還有開化縣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會長葉發門及幾位志願者,在老周的指引下來到現場。在一個損毀的蜂箱旁,葉發門找到了一攤混雜着未消化的嫩芽、堅果的粘液殘留,“這是動物的嘔吐物,砸掉蜂箱的兇手應該不是人類。”

隨後,幾個人開啓了探案模式。現場,一隻只蜂箱木板碎紙似的碎裂一地,蜂蜜不見蹤影。蜂箱邊約3米遠的一塊空地上,抬頭可見一大片手腕粗細被掰歪掰斷的的樹枝,地上是樹枝樹葉構成的一個寬約2米的“席夢思”,“它很會享受嘛,在‘食堂’邊上給自己搭了張牀。”“嫌犯”的範圍越來越小,大概率是愛喫蜂蜜的大個頭野生動物——黑熊。

兩小時後,葉發門找到了關鍵證據:一根3釐米長、棕色、柔軟的毛,與協會中的亞洲黑熊標本對照後,相似度極高。

根據老周提供的照片與物證,上個月,開化縣野生動物肇事保險理賠員爲他辦理了2000元的野生動物肇事公衆責任保險賠付,備註欄寫的是“黑熊破壞”。在2025年的理賠手冊上,亞洲黑熊作爲危險因素被單獨標紅。

被黑熊破壞的蜂桶。劉芝坤供圖

就在開化處理黑熊偷蜜事件時,江山仙霞嶺自然保護區也在爲一起蜂箱破壞案頭痛。

今年3月,蜂農們上山收蜜時,發現100多桶土蜂巢遭到破壞,現場只留下一些殘碎的木板,最多的一戶損失60多桶,一開始認爲是有人惡意破壞,隨即報警。

被黑熊破壞的蜂桶。劉芝坤供圖

關鍵的證據出現在4月17日,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在整理紅外相機數據時,發現相機拍到了附近一隻黑熊的照片。結合熊愛喫蜂蜜的特性,保護區深坑口管理站站長劉芝坤確信,肇事者是黑熊。

“在浙江,適宜黑熊生存的棲息地面積約爲2968平方公里,約佔浙江總面積的3%,主要位於浙江省西南面,靠近武夷山山脈北段-仙霞嶺山脈、天目山山脈的部分地區。”中國計量大學珍稀瀕危野生動物與多樣性研究所徐愛春教授告訴記者,“在這些山區,針對蜂箱的破壞,只可能是黑熊造成的。這些事件,遠比保險理賠數要多。”

兩年前,徐愛春曾帶着團隊在毗鄰錢江源園區的浙江九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野外調查,共記錄到186件黑熊肇事件,事件“受害者”都是被蜂農安置在深山中的蜂箱,多發生在冬季和春季。“可能是因爲這兩個季節山中適合黑熊的食物較少,而蜂蜜較多。”只有不到10%的蜂農在事後選擇報警或報保險,更多的蜂農只是選擇改變蜂桶放置的區域、建圍欄、安裝警報器等方式來減少損失。

“熊出沒”那些年

熊出沒牽動着浙江網友的心。在“衢州再次拍到黑熊身影”的微博話題下,網友們當起了段子手:“遇到黑熊不要慌張,先發個朋友圈”“袈裟在哪,交出來吧”……戲謔的背後,是大家對於黑熊的極大關注。

“亞洲黑熊雖然只是二級保護動物,但它是‘旗艦物種’——知名度高、外形醒目,是食物鏈頂端的生物,它的存在能吸引公衆眼球。它更是‘傘護物種’——保護它的棲息地,等於庇護了整片森林的鳥獸昆蟲。”浙江農林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副教授楊永春解釋道,黑熊的存在與否、數量多寡,是當地生態環境的直接寫照。

歷史上,浙江曾是黑熊的樂園。根據《中國獸類野外手冊》《浙江動物志(獸類卷)》《亞洲黑熊研究-空間分佈及人-熊關係》等文獻資料記載,浙江省有8個地區31個縣市歷史上曾有黑熊分佈。上世紀90年代,開化的護林員在值守瞭望臺時,還親眼見過黑熊。

30多年前,隨着森林植被被砍伐,偷獵行爲常有發生,黑熊的生活區域被不斷壓縮。1999年11月到2000年1月,浙江省自然博物館退休教師蔡春抹對全省黑熊情況做過調查,認爲浙江省黑熊數量尚餘60只左右,可是在1999年後的10多年裏,黑熊都未曾露面。

直到紅外相機技術被引入到野生動物資源調查與監測,浙江終於又捕捉到了黑熊的蹤跡。

第一個拍下野生黑熊照片的,是浙江師範大學獸類專家鮑毅新教授。

2011年7月30日,錢江源百山祖國家公園候選區錢江源園區紅外相機拍攝到的黑熊。錢江源園區管理局供圖

2011年,他佈設在開化的紅外相機照片中出現“熊跡”,雖然不是全身照,但龐大的身形,黑密的皮毛,蒲扇似的巨掌,凸出來的嘴巴,足以分辨是黑熊。這是自1999年以來浙江省首次獲得野外黑熊生存的直接依據。

紅外相機可以捕捉到周圍環境熱量波動,當野生動物從相機前方經過時,動物體溫與環境溫度造成的落差,就會自動觸發拍攝開關,現在大部分紅外相機還能同時錄下10秒鐘的視頻。

此後,紅外相機鏡頭中出現的黑熊越來越頻繁,它們像是演出一幕幕情景劇:

2018年6月29日,錢江源百山祖國家公園候選區錢江源園區紅外相機拍攝到的黑熊。錢江源園區管理局供圖

2018年7月28日,錢江源百山祖國家公園候選區錢江源園區紅外相機拍攝到的黑熊。錢江源園區管理局供圖

2020年,遂昌九龍山保護區外圍,一隻正在偷喫蜂蜜的黑熊被鏡頭抓了正着;

2021年,還是九龍山,鏡頭中一隻母熊帶着幼崽過澗,幼崽毛色偏淺,緊貼母熊腹部,步伐踉蹌卻緊追不捨;

2021年7月24日,錢江源百山祖國家公園候選區錢江源園區紅外相機拍攝到的黑熊。錢江源園區管理局供圖

2021年5月26日,錢江源百山祖國家公園候選區錢江源園區紅外相機拍攝到的黑熊。錢江源園區管理局供圖

2021年10月4日,錢江源百山祖國家公園候選區錢江源園區紅外相機拍攝到的黑熊。錢江源園區管理局供圖

2023年7月8日,錢江源百山祖國家公園候選區錢江源園區紅外相機拍攝到的黑熊。錢江源園區管理局供圖

2023年,開化,一隻成年黑熊帶着兩隻幼崽在鏡頭前覓食;第二年,還是在開化,稍稍長大一些的兩隻幼熊被另一隻紅外相機拍攝到繞着樹幹嬉戲……專家認爲,當地存在一個穩定的亞洲黑熊種羣。

十餘年來,浙江黑熊的發現點位,從2011年的2處擴展到2024年的17處;拍攝記錄頻次,從年均3次增至28次;黑熊活動範圍擴大至開化、江山、遂昌、常山、淳安等五縣,形成了一條依山傍水的“黑熊走廊”。

黑熊的活動日益頻繁,當人與熊遭遇時,會發生意外嗎?

“人與熊的相遇不可避免,但衝突可以預防。”徐愛春說,山中的居民、遊客可以放心的是,黑熊喜靜,它們的活動區域遠離人類生活區,“人們真要進山時,可以時不時吹哨子、放音樂,就可以提前‘通知’熊避讓。”

人和動物的浙江故事

黑熊的迴歸,從來不是孤立事件。來自浙江省林業局的數據,近3年,全省共發現動植物新物種29個、省級以上新記錄114個。

護林員帶着紅外相機設備穿山越嶺。 記者 祝旖波 錢潔瑗 攝

在紅外相機的鏡頭下,黑麂、白頸長尾雉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成羣結隊出沒,徐愛春說,“十三五以來,浙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實施珍稀瀕危物種搶救保護工程。”朱䴉的故事堪稱縮影:2004年從陝西引入10對種鳥,如今在德清已建立中國第一個南方朱䴉種羣,“這是浙江敢爲人先的成果。”楊永春評價。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理念,已潤物無聲地融入浙江的生態保護中,最終化作了野生動物的歸巢,而它們的迴歸,又以更生動的方式扮靚了浙江人的生活。

這場互相成就的起點,藏在一個個創新舉措裏。

2018年開化率先啓動林地地役權改革,用一紙協議劃下生態紅線:3000多戶村民、10644位居民在權屬不變的前提下,主動約束生產行爲,換取每年穩定的生態補償。省級層面,浙江於2023年出臺了全國首個省級《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將野生動物保護納入綠色發展考覈。改革政策的一次次完善,爲生態保護豎起了制度屏障。

目前,江山仙霞嶺省級自然保護區內網格化佈設了近200臺紅外相機,長期開展野生動物的監測和調查工作。圖爲護林員在江山仙霞嶺省級自然保護區安裝紅外相機。 記者 祝旖波 錢潔瑗 攝

在技術上,紅外相機的迭代、無人機的引入,爲生物多樣性保護賦能。

“嗡嗡嗡……”每天早上9時多,一架無人機盤旋在錢江源園區蘇莊片區上空,沿預定路線進行日常巡護,數據上傳至國家公園生態智治系統進行統計分析。一架無人巡檢一次相當於10名護林員3天的工作量,無人機巡檢的背後,是當地的立體管護監控預警體系,它爲野生動物監測、與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撐。

生活在綠水青山中的浙江村民,開始對動物保護與生物多樣性有了認知。

曾經靠山喫山的他們,如今已成爲野生動物保護的重要力量,“以前村民‘見獸即驅’,保護意識不足,現在田間地頭髮現受傷的黃腹角雉、白鷳等保護動物,會立刻撥打救護電話。”在楊永春看來,人和動物和諧相處的美好畫面,彰顯了浙江在依法保護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方面取得的卓越成效。

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在浙江找到了棲身之所——

在舟山金塘島的山溪裏,一度絕跡的野生水獺重新現身。公益組織“原鄉生態”研究員何既白說,“水獺對水質要求極高,它們的出現,說明溪流的生態鏈完整了,從藻類到小魚,再到水獺,每一環都健康。”

安吉的竹林裏,野豬數量激增,它們拱開腐葉尋找真菌。縣林業局的工作人員介紹:“以前野豬少,竹林裏的腐殖質積累太厚,反而影響新竹生長。現在它們成了‘天然翻土機’。” 

野生動物的活躍,也回饋着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水獺博物館在舟山開館,成爲了孩子們的心頭好;野豬成了網絡上討論安吉時常常遇到的話題;而偷盜者黑熊,在開化根宮佛國景區化身“無念熊”卡通,成了吸引遊客的金字招牌……一個個動物的掌印,一個個保護生物的身影,構成了浙江人與野生動物和諧共生的動人畫面。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