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一名男童的媽媽在社交平臺上發帖求助稱
孩子6月16日在幼兒園打水仗後
第二天開始持續發燒
多家醫院檢查後一直沒有查到病因
6月30日,男童在上海復旦大學附屬醫院通過腰穿腦積液的檢查,檢查出來狒狒阿米巴原蟲。
孩子媽媽表示,孩子還在醫院,如今意識很好,走路有點飄、沒辦法好好走路。“目前使用了藥物治療,但是醫生一直說的都是摸着石頭過河。”
今天(7月2日),孩子媽媽通過社交平臺再次發文,她稱張文宏醫生和感染科的專家將進行會診。她還求助網友聯繫正規買藥渠道,讓孩子儘快用上藥。
此前,一名5歲女童家長在社交平臺的求助信息引起廣泛關注。家長稱女孩於6月7日和6月14日遊泳和泡溫泉,6月22日出現頭痛低熱嘔吐的情況,6月23日住進醫院後出現抽搐,隨後昏迷不醒,並轉入重症監護室治療,6月27日被檢測出福氏耐格里阿米巴病原,情況非常危急。
6月29日,當事人更新了近況,稱孩子腦電圖基本是平的,不能自主呼吸,生命體徵也在陸續減弱,“醫生好像已經給我宣判了死刑”。目前仍在全力救治中。
“食腦蟲”極易誤診
感染後病死率高達98%
記者查詢相關資料發現,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是阿米巴原蟲的一種,屬於自由生活阿米巴,與更爲常見的溶組織阿米巴有很多不同之處。溶組織阿米巴多表現爲慢性腹瀉或肝膿腫;而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跟另外一種自由生活阿米巴(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蟲)均稱爲“食腦蟲”,臨牀以腦膜腦炎或腦炎爲特徵性表現。
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腦炎的治療在當今醫療界仍是一個難題。該病的總體預後很差,死亡率高達98%,全球僅報道了很少成功治療的案例。 並且所有成功治療案例均需要數月甚至數年的藥物治療,治療藥物包括噴他脒、磺胺嘧啶、米替福新、吩噻嗪化合物,大環內酯類抗生素、阿苯達唑、氟康唑和氟胞嘧啶等。由於成功治療的患者數目非常有限,目前尚未建立標準的治療方案。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官方公衆號“華山感染”,曾發佈過一個15歲的孩子阿文因感染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腦炎去世的情況。
鼻組織顯微鏡下病理圖(左)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PCR電泳圖(右)
阿文生於貴州,平時經常於家鄉河塘中游泳,2018年12月出現鼻部破損,組織病理提示肉芽腫性病變。在2019年5月23日出現發燒,6月2日,阿文求醫到華山醫院,阿文的腦脊液經宏基因組二代測序檢測顯示:阿文腦脊液中檢測到150條B.mandrillaris序列片段,相對丰度87.13%。這個名字對於臨牀醫生也是相對陌生的病原,叫作“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即上文的“狒狒阿米巴原蟲”)。同年6月9日,阿文經搶救無效去世。
6月29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介紹,這種疾病早期易被誤診,因爲它的早期症狀像普通腦膜炎——高熱、劇烈頭痛、嘔吐、脖子發硬。同時,很多有效藥分子大、毒性強,穿越血腦屏障困難,高劑量應用又易帶來副作用。
如要確診“食腦蟲”病原體,必須在腦脊液或病竈組織裏找到阿米巴或做分子檢測,基層醫院常常做不到“立等可取”,很容易錯過寶貴的救治時間。
7月1日,“華山感染”微信公衆號發文提醒,要警惕“食腦蟲”,但別恐慌。因爲它的感染概率極低;且預防並不難,避開高風險動作,風險基本爲零;並非必死無救,近年來多藥聯合已有成功救回的病例,只是需早識別、早用藥。
夏天在湖泊、溫泉、河道、戲水池潛水、跳水,鼻腔被溫暖的淡水猛衝,就是最典型的感染途徑。同時自來水直接洗鼻也可能感染。夏日玩水時一定要注意這些細節:
■選擇正規泳池,並注意查看水質監測報告,餘氯含量應保持在0.3mg/L至1.0mg/L。
■游泳前後要用流動水淋浴,游泳後要及時滴抗病毒眼藥水,不與他人共用毛巾、泳鏡。
如在“溫暖淡水嗆鼻”後一兩週內,出現高燒、劇烈頭痛、噁心嘔吐、頸脖僵硬,甚至很快意識模糊,務必立刻就醫,並主動告訴醫生“我最近在哪個水域把水嗆進鼻子了”,時間就是生命。
新民晚報綜合新聞晨報、現代快報、華山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