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全鏈條打擊 網信辦重拳整治體育“飯圈”亂象

4月2日,中央網信辦公佈了依法打擊體育“飯圈”問題的成效。通報顯示,網信部門會同體育主管部門持續加大對網上體育飯圈問題治理力度,清理違法違規信息160萬餘條,處置賬號7.6萬個,其中關閉賬號3767個,爲運動員積極備戰和體育賽事順利舉辦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體育飯圈目前都有哪些問題?此次治理打擊的重點都有哪些內容?

飯圈:圍繞特定偶像

形成的組織化粉絲羣體

飯圈,是粉絲圈子的簡稱,來源於英文“fans”的音譯,指圍繞特定偶像形成的組織化粉絲羣體。它的核心特徵包括高度組織化、情感投入和集體行爲。

體育“飯圈”就是圍繞體育賽事和運動員形成的粉絲羣體。體育“飯圈”中的一些羣體,將競技場變成“粉黑大戰”的擂臺,將運動員的隱私當成可以買賣的商品。所以,體育“飯圈”亂象已經到了必須治理的地步。

嚴懲拉踩引戰謾罵

大粉“踩一捧一”被關號

此次嚴打網上體育“飯圈”問題,涉及以下方面:

一、嚴打挑動互撕、引戰的“大粉”“粉頭”賬號

此次治理中發現,某些網絡賬號頻繁侮辱謾罵運動員、教練員,設置所謂“唯粉”標準鼓動“捧一踩一”。

二、懲處編造謠言、惡意炒作的“自媒體”賬號

某些“自媒體”賬號多次炮製有關人員選拔、賽事保障等謠言信息,通過惡意解讀賽場行爲挑動評論區“罵戰”,虛構拼接低俗圖文信息炒作“運動員CP”,煽動網民情緒,無底線博取流量。

三、清理冒用運動員名義的賬號羣組

據反映,一些人員打着國家隊運動員、教練員等旗號開設或者組建專門賬號、羣組、貼吧和超話,誘導非理性應援,挑動羣體對立,甚至藉此斂財牟利。

四、查處一批違規售賣涉運動員商品的商家店鋪

一些不法分子違法售賣運動員聯繫方式、證件號碼、行程安排等個人信息,一些賬號違規提供運動員有償代拍、私拍活動等商品服務,一些店鋪假冒仿冒運動員簽名製作所謂“限量版”球拍、運動鞋藉機牟取暴利。

五、及時處置存在不良導向的產品功能

網信部門在工作中還發現,個別平臺違規上線對運動員容貌、人氣進行惡意評比的榜單,推出誘導網民刷量控評、應援集資的“簽到”“打卡”等功能。

治理具有

“精準打擊”和“全鏈條打擊”特點

爲什麼體育“飯圈”亂象已經到了必須治理的地步,此次治理打擊行動都有什麼新的特點?打擊是否找準了亂象的“七寸”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趙精武:因爲這些體育“飯圈”亂象已經嚴重影響到運動員的正常訓練和比賽。例如,追逐堵截、懟臉拍攝運動員、在網上挑起不同運動員之間的粉絲羣體謾罵、發私信騷擾、非法獲取運動員航班、旅館信息上門直播等內容是很多的。像這些偏見、失控的“飯圈”文化不僅對運動員造成人身損害,更有可能侵蝕年輕一代的價值觀。

專家介紹,此次相關部門開展的治理打擊行動,覆蓋了互撕引戰的“粉頭”、編造謠言的“自媒體”、挑動對立的羣組等領域,具有“精準打擊”和“全鏈條打擊”的特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趙精武:針對售賣運動員商品的商家店鋪、各類自媒體和“粉頭”賬號等“飯圈”亂象的各個環節進行了全面覆蓋。

建立治理體育“飯圈”長效機制

跨部門協同

據專家介紹,“體育飯圈化”背後的部分利益羣體通過煽動對立、製造虛假數據而牟利,青少年羣體是最容易被相關話術裹挾,在追星的過程中混淆了“熱愛”和“騷擾”的邊界。那麼,該如何建立治理體育“飯圈”問題的長效機制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趙精武:針對“飯圈”亂象等特定治理問題,建構跨部門的協調溝通機制能夠更高效地整合各主管部門的監管資源,化解部門職權可能存在的交叉重疊問題,制定統一的跨部門協同執法活動。

據記者瞭解,除技術手段治理封堵之外,多部門正推動建立“運動員-粉絲”良性互動規範,號召運動員主動解散非官方粉絲羣,並通過短視頻平臺發佈《致粉絲公開信》,引導公衆更多關注運動員賽場表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趙精武:針對常見的“飯圈”亂象進行類型化治理,特別是針對“飯圈產業”全鏈條治理,從“粉頭”到網絡平臺,都需要明確各自的主體責任。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