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中介的一個失誤,陳藍到手的offer飛了,這是她目前收到的唯一一個研究生錄取通知。“一覺醒來發現天塌了”,陳藍這樣形容當時的心情。
2024年9月,來自浙江的大四學生陳藍開始準備去英國讀碩士的留學申請。由於本科學校排名不高,加上跨專業申請,爲了穩妥起見,她花費一萬四千元,找了當地一家留學中介,卻沒想到這成了她踩的第一個坑。
經歷了3個月的材料準備、文書撰寫、申請投遞,2024年12月16日,陳藍終於收到了第一個offer,來自她心目中的“保底”學校,這意味着她“至少有書讀了”。校方在郵件中要求陳藍三天內確認是否接受錄取,“因爲之前中介辦事從沒出過錯,所以我提醒了他們一下截止時間,就沒管太多”。
直到四天後,陳藍登錄申請系統,發現中介並沒有確認錄取,而學校已經撤回了offer。現在,她不得不跟學校說明情況,試圖讓學校恢復錄取。
事實上,留學中介捅的婁子遠不止於此。從去年香港大學和澳門科技大學清退多名內地學生,到澳門大學宣佈拒收內地國際生源申報該學校,近年來,關於無良留學中介造假、騙錢的醜聞屢見不鮮。
隨着1993年中國自費出國渠道的放開,留學人數不斷增長,從2000年左右的數萬人增長至2022年的66.12萬人。與之相對應的,中國留學中介行業規模逐步擴大。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9月,國內共有留學中介相關企業27.23萬家。
在留學競爭愈發白熱化的當下,爲了上名校去找顧問和中介,已是常規操作。費用越來越貴,信息越來越雜,服務種類越來越多,附帶的陷阱也越來越多。成績作假、實習證明作假、重金保錄取、失聯跑路……留學中介行業爲啥這麼亂?
騙局
深圳華商律師事務所的律師楊葉,長期從事未成年人普法工作,對留學中介亂象多有關注。據她觀察,相比於國內升學申請,留學申請造假的操作空間明顯更大,這和國外大學的錄取方式有關。
在境外高校,尤其是英美高校的本碩申請中,除了託福、雅思、SAT等標準化的考試成績,學校尤其看重申請者的綜合素質表現,包括參加過的社會實踐、社會公益、企業實習以及科研能力、特長表現等等,這些都需要在個人陳述、推薦信中有所體現。
這也催生了留學中介的生意:提供留學諮詢、潤色申請文書和推薦信、爲學生包裝“人設”。很多學生因爲對出國留學不瞭解,甚至學術水平不達標,十分依賴留學中介的服務。每個學生收費從幾千到幾十萬不等,筆面試輔導、實習內推、論文潤色等服務項目還會額外收費。
然而,由於跨境的信息不互通,境外高校難以查證申請資料的真實性。“高校招生辦是一個招生部門,不是一個稽查部門。面對動輒上萬甚至幾十萬的申請者,如果一一查證資料真僞,可能幾個月甚至一年都完成不了。”楊葉介紹道,這就給學生或中介僞造申請資料留下了空間。
肖恩本科就讀於山西某所“211”大學,2023年本科畢業時,他曾花費8000元,請一家大型連鎖留學中介機構提供留學諮詢服務。然後,留學顧問以他本科院校不夠好、成績不夠高爲由,勸他買一段“實習經歷”提升背景。“你想申請什麼專業,中介就可以找一個相關的企業給你蓋一個實習章,你人都不用去。”當時,肖恩又額外花了2000元買了一段兩個月的“實習經歷”。
此外,中介機構還會利用國內學生和家長對出國留學的不瞭解,通過營造危機感、過度承諾、展示虛假案例等方式,誘導申請者報名消費。
來自吉林的李娟今年即將本科畢業,準備申請香港和英國的傳媒碩士項目。去年7月,她在社交平臺上發帖求介紹申請經驗,幾天之內收到40多箇中介的評論和私信。
其中一名中介對她的申請充滿信心,“穩上港三和英國G5”,並給她展示了一系列和她綜合背景相似的成功案例。其中一個案例恰好是李娟的學姐,她託人向學姐求證,發現學姐的本科成績和中介所展示的並不一樣,而且學姐也沒有報該中介。李娟這才反應過來,這家中介所展示的offer是假的。
(“港三”:即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英國G5”:即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倫敦大學學院、帝國理工學院)
在聯繫李娟的中介裏,還有機構聲稱提供“保錄取”服務,“項目有10萬的,也有20萬的,保證我被錄取。”在留學服務中,“保錄取”項目並不少見,也是要價最高的項目,通常幾十萬到上百萬不等。一位業內人士指出:“‘重金保錄’無非兩種方式,一是學生本來條件就好,中介正常申請,躺着收錢;另一種則是明知申請不上,於是鑽申請漏洞,僞造成績單、學歷證書、實習證明、科研經歷等等。”
2024年12月,南京一名家長稱其花費70萬元找中介爲孩子申請上了香港大學,入讀1年多後卻被校方通知資料造假並被退學,引發關注。南京市棲霞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人員表示,涉事中介涉嫌欺騙消費者,已介入並立案調查。
“這些造假一旦被發現,從表面上看,影響的只是涉事學生和中介;實際上,損傷的是中國學生整體的信譽度,造假多了,中國學生去好學校留學可能更難了。”成都某留學中介工作人員梅女士說道。
盲點
“首先,現在的留學中介行業幾乎沒有准入門檻和行業標準。”據梅女士介紹,開辦一家留學中介機構,只需滿足一些基本的工商註冊條件,缺乏對專業資質、人員素質、資金實力等方面的嚴格審覈。這使得大量不具備專業能力和良好信譽的機構湧入市場,魚龍混雜。
我國對留學中介資質的管理可以追溯到1999年。1999年教育部先後出臺《自費出國留學中介服務管理規定》《自費出國留學中介服務管理規定實施細則(試行)》,要求符合條件的機構應當向所在地的教育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審覈同意後報教育部和公安部進行資格認定,中介資質5年更新一次。
在2014年8月,國務院將31項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改爲後置審批,“自費出國留學中介服務機構資格認定”便在其列。2017年,國務院取消了自費出國留學中介服務機構資格認定。這意味着對留學中介“全面解綁”,不用再進行資質審批,可以直接在工商註冊。僅2023年,就有7.45萬家留學中介相關企業註冊,同比增長73.44%,是2014年註冊量的18倍。
爲了規範留學中介的服務,2016年教育部、國家工商總局曾聯合印發《自費出國留學中介服務合同示範文本》(以下簡稱《合同示範文本》),其中涉及服務範圍、雙方權利義務、服務費用、退費條款、違約條款等內容,爲中介和申請者雙方提供參考。
不過,《合同示範文本》僅爲建議使用,並非強制要求使用。楊葉比對數份留學中介合同發現,由於各國、各校的申請流程、申請要求差異較大,無論是《合同示範文本》還是實際簽訂的合同,對於服務的步驟細節、最終效果,很難有明確的約定。不少申請者在面臨糾紛時,往往缺少明確有力的書面依據。
據肖恩和李娟等申請者介紹,中介機構通常會爲每位學生配備三位老師,分別負責前期諮詢、文書潤色、投遞申請,號稱“全流程服務”。但現實情況往往是“繳費前銷售天天找學生,繳費後學生天天找中介。”“一旦交了錢,問個問題隔一週纔回,一篇文書要一個月,還是機器翻譯的。”肖恩分享道,“但這些事情都沒有寫進合同裏,要索賠也很難。”
此外,目前對於留學中介的監管機制也有待完善。2017年,國務院在取消留學中介資格認定的同時,要求“教育、工商等部門要在相應職責範圍內加強事中事後監管,依法查處違法行爲。”但是目前究竟誰來監管、怎麼監管,在實際操作中還存在一些“盲點”。
由於監管模糊,一些“踩坑”的學生只能通過法律手段事後維權。不過,因爲訴訟流程長、取證麻煩,爲了不耽誤申請進度,不少學生和家長選擇了“忍”。
誠信
楊葉認爲,由於留學中介提供的申請材料、服務項目複雜多變,而且申請材料並不在國內使用,事前監管並不容易,行業的自我管理尤爲重要。
“沒有誠信的行業是做不長遠的,行業必須組建自律組織,健全行業標準和職業道德準則,規範會員行爲。”楊葉建議。
2021年12月,中國教育智庫聯盟留學教育研究中心(下文簡稱“學盟”)成立了全國留學教育行業機構規範服務和信用體系建設聯盟,目前已有超過300家行業機構加入。學盟執行主任徐清之表示,學盟正在積極建立行業標準。“我們同時建有行業黑名單,已有50-60家機構列入其中,未來會不定期向社會公示名單。”
監管部門也不能撒手。根據國務院2019年印發的《關於加強和規範事中事後監管的指導意見》,對已經取消審批但仍需政府監管的事項,由主管部門負責事中事後監管。因此,儘管留學中介資質行政審批取消了,教育部門作爲主管部門,仍需負責事中事後監管。
“當然,出國留學教育諮詢和中介服務屬於市場主體,如果涉及到收費價格、合同糾紛、消費者維權、學員人身安全和消防安全等方面,按照國家法律法規,發改部門、市場監管部門、公安機關、消防救援機構都需要各司其職,不能推脫責任。”楊葉認爲,對於中介虛假宣傳、違規操作等行爲,監管部門需要加大懲處力度。
梅女士從事留學中介工作已有10年,她認爲,家長和學生應擺正心態,不要相信任何“走捷徑保錄取”“低分上名校”之類的承諾。一些無良中介正是抓住了部分家長和學生急功近利的僥倖心理,才能一次次得手。
(應受訪者要求,陳藍、李娟、肖恩爲化名)
記者手記:
無奈,是各方談論留學中介亂象時最常使用的詞。對於申請者來說,社交媒體被中介“包圍”,信息真假難辨;簽約時軟硬兼施,簽約後草草敷衍;被坑後爲了不影響申請進度,還只能忍氣吞聲。
對於中介行業來說,大搞營銷、申請造假、欺騙搪塞、撈熱錢的機構大行其道,真正想努力提高服務質量、規矩辦事的公司在經濟利益上常常是“不合算的”。
這不只是一個行業的問題,生活中類似煩惱還有很多,買保險、租房子、健身房辦卡……消費者“踩雷”的風險都不小,很多時候防不勝防。人無信不立,業無信則不興,當一個行業和“造假”“上當受騙”掛鉤,甚至劣幣驅逐良幣,這個行業還能走多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