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晨陽】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日出人意料地宣佈“批准韓國建造核潛艇”,在東亞乃至全球都引發震動。然而近兩週時間過去了,美韓並沒有像之前宣佈的那樣在相關問題上“儘快達成書面協議”。路透社11日稱,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雙方在該項目上存在明顯分歧,美國對於是否轉讓敏感技術存疑。韓國《朝鮮日報》12日也承認,韓國的核潛艇計劃面臨四大關鍵障礙。
路透社稱,在上個月的韓美首腦會談中,韓國總統李在明請求美國向韓國提供核動力潛艇所需的核燃料,以提高韓國潛艇的作戰能力。特朗普隨後在社交媒體上宣佈,“已經批准韓國建造核潛艇”。根據韓美官員當時的說法,雙方將很快發佈一份簡報,闡明雙方在包括核潛艇項目在內的安全議題上達成的共識。
然而近兩週時間過去了,這份文件並沒有發佈。韓國國防部長安圭伯接受韓國廣播公司採訪時表示:“自從提出建造核潛艇的問題以來,似乎美國每個部門都需要一些時間來調整其觀點。”一名韓國總統府高級官員則表示,美國已批准向韓國提供建造核潛艇所需的核燃料,但由於美國相關部門意見不同,且簡報措辭仍在進行調整,因此最終定稿需要更長時間。
報道還提到,美韓雙方均表示已達成貿易協議,但核潛艇談判仍在進行中。兩國在覈潛艇建造地點上的說法存在不一致。李在明主張在韓國境內建造核潛艇,而特朗普最近的說法是將在美國造船廠建造。分析人士認爲,這表明美國對是否轉讓敏感技術給韓國存在疑慮。
根據美國法律的規定,美國海軍的主力艦艇必須在美國國內造船廠建造,這既是爲了保護核心軍事機密不外泄,同時也意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維護美國造船廠的豐厚利益。但此舉也導致缺乏競爭的美國造船廠能力持續衰退,如今美國“弗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的建造速度無法滿足美國海軍的需求。根據特朗普的說法,使用美國核心技術的韓國核潛艇需要在美國國內建造,在避免向韓國轉讓敏感技術的同時,也能利用韓國造船業的成功經驗對美國造船廠進行升級改造,變相提高美國核潛艇的生產能力。
而韓國方面一直主張在韓國國內自行建造核潛艇,但需要美方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美國《華爾街日報》11月10日稱,安圭伯曾坦言,韓國造船巨頭韓華海洋收購的美國費城造船廠在技術力量、人力資源、設施等方面存在較大的不足之處。他明確表示,在韓國建造核潛艇更爲合適。
韓國《朝鮮日報》12日稱,目前,全球約有130艘核潛艇在役,分爲戰略核潛艇(SSBN)與攻擊核潛艇(SSN)。前者的設計目的是將戰略核武器隱藏在深海,以便在遭到敵方先發制人的核攻擊時保持核反擊能力,而攻擊核潛艇不攜帶核武器,用於監視、追蹤和摧毀敵方潛艇或軍艦。
報道稱,美國於2021年同意向澳大利亞提供的“奧庫斯”核潛艇屬於攻擊核潛艇,韓國正在尋求採購的也是攻擊核潛艇。雖然攻擊核潛艇的造價遠高於常規動力潛艇,且核反應堆與常規動力潛艇相比噪音更大,但核動力潛艇水下航速是常規潛艇的兩倍,並能連續水下作業數月,因此非常適合執行遠程水下任務。
在最近的韓美峯會之後,韓國獲取核動力潛艇的問題迅速成爲公衆關注的焦點。爲了回應韓國提出的潛艇核燃料需求,特朗普提出了一項在美國本土建造潛艇的計劃。
《朝鮮日報》稱,“儘管美國原則上表示支持,使該項目得以推進,但現在慶祝還爲時尚早,因爲仍然存在諸多障礙。考慮到在項目最終實現之前,美國總統可能至少會更迭兩到三次,這一點就更加顯而易見了。”
《朝鮮日報》還列舉了韓國獲得核潛艇的四大障礙。第一個障礙源於美國的防擴散政策。全球民用核設施要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檢查。然而,潛艇核反應堆作爲軍事核設施,不在IAEA的管轄範圍內。因此,現任或未來的美國政府或國會可能會出於對韓國潛在覈武器的擔憂,反對韓國獲得核動力潛艇。爲此,韓國方面必須做好應對準備。
第二個障礙與美國軍事技術保護有關。核潛艇反應堆與民用反應堆或小型模塊化反應堆(SMR)有着根本區別,這源於其軍事武器特性。民用反應堆使用低濃縮鈾,而美國核潛艇使用高濃縮武器級鈾。此外,與需要頻繁更換燃料的民用反應堆不同,潛艇核燃料壽命超過20年,與潛艇的使用壽命相匹配。除20世紀50年代與英國分享過外,美國從未與任何國家分享過核潛艇推進技術,有報道稱,美國甚至不願向澳大利亞提供相關技術。
第三個障礙涉及作戰限制。如果韓國採購核動力潛艇,就需要一份清晰的戰略藍圖來證明這些裝備的高昂成本是合理的。如將它們部署到南海、臺灣海峽等海域,可能會引發與中國的重大沖突。然而,如果僅僅將它們限制在朝鮮半島,則效率低下且不經濟。在這種情況下,大規模生產能夠進行一個月水下作業的先進AIP常規潛艇,配合部署無人水下航行器和傳感器,將更爲有效。
第四個障礙是韓美同盟未來走向的不確定性。美國決定向澳大利亞提供核動力潛艇技術,是因爲它視澳大利亞爲關鍵盟友。美國在評估韓國的項目時,很可能會採用類似的標準。韓美之間建立穩固且值得信賴的同盟關係,不僅是最終敲定潛艇建造協議的先決條件,也是確保未來10年美國政府持續提供支持以及在潛艇建成後給予維護和維修援助的關鍵所在。
但分析人士認爲,此舉意味着韓國被徹底綁在美國戰車上,後果很難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