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團運-20整裝待發。李昕洋 攝
1月7日上午,中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團正在召開戰法創新研討會。
“報告!”突然,一名作戰值班員推門而入,向主持會議的團長彙報: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發生6.8級地震!
事發突然,團長立即中止研討會,並要求值班員馬上通知各飛行大隊抓緊研判災情態勢,隨時準備出動。最後,他又補充了一句:“大家要及時關注和收集震區情況。”
幾分鐘後,包括團長、團參謀長和各飛行大隊大隊長在內的所有飛行骨幹,在飛行保障指揮室集合完畢。
出動幾架飛機?
飛哪條航線?
目標機場有無降落條件?
……
獲准列席旁聽的記者第一次遇到這類突發情況,心頭滿是問號。
不多一會兒,這些問號就被全部拉直——一份詳實的飛行預案已經擺在桌面上。
“啥時候出發?”記者向身旁的一名大隊長詢問。
“隨時能出發,只等上級命令!”這名大隊長介紹,作爲一支列裝運-20的拳頭力量,這些年,他們早已把枕戈待旦、聞令而動植入血脈、形成自覺。
一個“能”字,聽得記者心頭一熱。這個充滿自信的回答,彰顯的是“大國鯤鵬”的實力與底氣。
“讓咱往哪兒飛,咱就飛到哪兒!”此時,一名老飛行員接過話茬。對他來說,最難忘的經歷就是發生在去年夏天的一次緊急救援任務。
當時,正在家中休假的他,一直留心各媒體播發的新聞,這是他多年養成的習慣。
當看到國內某地發生災情的報道後,他第一時間撥打電話,向單位瞭解情況,隨後匆匆買票返回部隊。
果然,這名飛行員回到單位不久,該團便接到指令:運送任務兵力緊急馳援。
飛行三大隊大隊長告訴記者,團裏專門設立了新聞小組,負責蒐集、彙總、研判國內外重大新聞事件,爲黨委決策提供參考。
記者事後瞭解,該團有4名休假的飛行員看到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發生6.8級地震的新聞後,第一時間與單位聯繫,並主動提前歸隊。
“更多時候是備而不用。”一名飛行教員對記者說,有一年,媒體剛剛報道一則重大國際新聞,他們當天就緊前展開任務規劃,對沿途可能經過的國家尤其是交戰地區態勢進行綜合研判,遴選最優備降機場,同時研究優化機艙內部佈局,確保能安全帶回更多同胞。
第二天晚上,他們依令駕駛運-20前推至國內某機場,做好隨時飛出國門的準備。
“在機場停留那幾天,我們每天都在研判任務區域的局勢發展、天候變化和可能遇到的情況,很多飛行員都是穿着裝具入睡。”這名飛行教員說,“雖然上級最終決定派其他軍種單位出國執行任務,但只要祖國和人民需要,我們隨時奉命出征!”
此言非虛。抗擊新冠疫情期間,“鯤鵬”緊急馳援武漢;湯加火山噴發後,“鯤鵬”星夜兼程運輸救災物資……他們都做到了第一時間響應、第一時間出動,搭建起一條條“空中生命線”。交談中,聆聽一個個非戰爭軍事行動的細節,記者感到,“箭在弦上”已是該團官兵的常態。
“無論升空與否,都要時刻準備好。”該團團長告訴記者,列裝運-20之初,他們執行一次重大任務要提前較長時間準備。現在,接到任務,部隊隨時能出發。其間的變化,源於日復一日的練兵備戰——
近年來,該團大抓實戰化訓練,實現低氣象條件起降、大航程跟進空投等高難課目訓練常態化,先後赴高山、島礁、遠海等地區實施空投空降,提升全域作戰能力;改進訓練方式,引入模擬仿真、信息網絡、人工智能等先進手段,提升戰訓耦合度,縮短訓與戰的距離……
“時刻準備出征,必須有與之匹配的能力素質!”說罷,團長又忙了起來。
直到採訪結束,記者離開該單位時,正式的任務命令仍沒有下達。但遠在雪域高原的震區,正源源不斷湧來各方救援力量。舉目遠眺,機場上該團嚴陣以待的運輸機讓記者相信:“鯤鵬”出擊,使命必達!
記者感言
爲這樣的戰備狀態點贊
■張科進
這條新聞,是記者在採訪期間意外抓到的一條“活魚”。當時,我們正列席旁聽該團召開的研討會,完全沒有預料到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正是這意外的一幕,讓記者感受到這支部隊“時刻待戰”的戰備狀態,以及“隨時能戰”的過硬實力。於是,我們原汁原味地把這段見聞記錄下來,希望能對其他單位有所啓示。
“把重大新聞事件當預令”,是該團抓戰備工作的一條重要經驗。採訪中,從團長、大隊長到普通飛行員,大家都談到了這一點。由此,該團官兵時刻關注國內外發生的大事,繃緊備戰打仗這根弦,既拓寬了視野,又深化了練兵,進而形成一種好習慣,一舉多得,值得點贊!
管中窺豹。“把重大新聞事件當預令”既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行動。正是通過一點一滴的日常養成、日復一日的艱苦訓練,該團才能形成支撐“時刻準備出征”的強大能力,從而更好完成各項重大任務。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安全形勢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增大,軍事鬥爭任務艱鉅繁重。基層一線部隊要像該團這樣,增強戰備工作的主動性、預見性,始終保持全時待戰、隨時能戰的戒備狀態,推動練兵備戰工作往深裏走、往實裏落,做好“戰爭在今夜打響”的準備,確保隨時能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