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二十屆四中全會定調推動房地產高質量發展,釋放了哪些重要信號?

10月23日,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正式發佈。其中,房地產相關的表述置於“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部分,明確提出要“推動房地產高質量發展”。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一表述傳遞出多重關鍵信號:標誌着房地產定位從單一的民生保障或經濟刺激工具,升級爲與促進消費、擴大投資、推進新型城鎮化等國家戰略協同聯動的關鍵環節。同時,房地產高質量發展要通過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滿足人民羣衆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居住需求。未來政策方向上,將向供給-需求-運營全鏈條升級、城鄉區域協同發展、平衡民生屬性與市場功能的方向調整,推動行業向高質量發展模式轉型。

推動房地產高質量發展融入“保障和改善民生”框架

克而瑞地產研究中心指出,與以往歷屆四中全會或將房地產隱含於宏觀經濟論述中(如十六屆、十七屆),或側重於法治保障(十八屆),或明確爲“住有所居”的民生底線(十九屆)相比,二十屆四中全會的表述發生了深刻轉變,將“推動房地產高質量發展”系統性地融入“保障和改善民生”框架,將其作爲紮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這一變化標誌着房地產的定位從單一的民生保障或經濟刺激工具,升級爲與促進消費、擴大投資、優化區域佈局和推進新型城鎮化等國家戰略協同聯動的關鍵環節,凸顯了中央構建發展新模式、促進房地產行業長期健康發展的決心。

在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看來,房地產的表述放在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中,這與全會公報中有關十五五經濟增長動力有關,一是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二是存量住房更新換代的需求,比如老舊小區改造,這部分需求也是保障和民生的範疇。

同時,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長認爲,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房地產高質量發展”,標誌着行業發展已明確進入下一個階段,即從規模擴張轉向聚焦於提升品質與內涵的新發展階段。

今年10月1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董建國表示,“十四五”期間,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的決策部署。這是適應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治本之策。構建新模式是爲推動房地產高質量發展,房地產高質量發展歸根到底是要讓人民羣衆住上“好房子”。

住建部指出,發展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指導各地全鏈條提升住房標準、設計、材料、建造、運維水平,首先把保障房建成“好房子”,同時,不僅將新房子建成“好房子”,還要將老房子改造成“好房子”。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1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好房子”新國標——《住宅項目規範》已正式實施,該標準有14項提升,比如層高從原來2.8米提高到不低於3米;4層以上的樓都要加裝電梯;對樓板隔音要求降低10分貝等。

住房城鄉建設部標準定額司司長姚天瑋此前表示,建“好房子”不等同於建“大房子”“貴房子”,而是要通過好的設計、好的施工、好的材料、好的服務等,解決居住中的痛點問題,全面提升住房品質。不同地區、不同面積、不同價位都應當有不同的“好房子”。同時,建設“好房子”,不僅爲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應用提供了廣闊空間,還能釋放出“擴內需”“促消費”的巨大潛能,爲建築業、房地產業轉型發展開闢新賽道。

張波認爲,在高質量發展理念的推動下,未來房地產市場在住房品質提升上,將不再僅僅是面積的擴大,而是圍繞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等維度,進行一場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深刻變革。對企業而言,競爭賽道將從規模、速度和價格,轉向產品力、科技力和服務力的比拼,未來房地產市場的品質提升是一個覆蓋新房和存量房、涉及硬件和軟件的系統性工程。

中指研究院分析認爲,“十五五”時期,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好房子”建設均將是房地產發展重點,相關內容也有望出現在即將公佈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

除此之外,高質量開展城市更新已經成爲未來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10月24日,中共中央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和解讀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鄭柵潔介紹,《建議》提出深入推進以人爲本的新型城鎮化,大力實施城市更新。

中指研究院認爲,從“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快推進城市更新”到“十五五”規劃《建議》的“大力實施”,預計在“十五五”時期城市更新也將成爲助力房地產高質量發展的重點支撐,充分發揮城市更新穩投資、擴內需的綜合效用。

房地產市場未來政策會有哪些調整?

克而瑞地產研究中心指出,結合當前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的現狀,未來政策調整將呈現三大核心變化:

一是全面推進高質量發展模式。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的“房地產高質量發展”並非單一維度的品質提升,而是涵蓋“供給-需求-運營”全鏈條的系統性升級:供給端將從“增量開發”轉向“存量優化+精準補位”,一方面通過城中村改造、老舊小區更新等方式盤活存量住房資源,另一方面針對新市民、年輕人等羣體增加保障性住房、共有產權房供給,形成“商品住房+保障住房”的多元供給結構;需求端將以“人口高質量發展”爲牽引,圍繞人口結構變化(如家庭小型化、老齡化)優化住房產品設計,例如增加適老化住房、小戶型功能性住房供給,同時通過完善教育、醫療等配套設施,提升住房的綜合居住價值;運營端將強化“全生命週期管理”,從“建房”向“管房”延伸,引入智慧物業、社區服務等增值功能,實現住房從“物理空間”到“生活場景”的轉變。

二是城鄉與區域協同發展格局加速形成。隨着“以人爲本的新型城鎮化”與“城鄉融合發展”的推進,房地產市場將打破“城市單打獨鬥”的格局:一方面,核心城市羣、都市圈將成爲房地產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載體,人口、產業的集聚將帶動住房需求從“剛需”向“改善型”“品質型”升級,同時催生城市更新、產城融合等新場景,例如產業園區配套住房、職住平衡社區等;另一方面,城鄉融合將推動房地產資源向縣域、鄉鎮延伸,圍繞鄉村振興需求,發展鄉村旅居、康養地產等特色產品,同時通過土地要素市場化改革,盤活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爲城鄉住房供給提供新空間,形成“城市高質量發展+鄉村特色補充”的協同格局。

三是民生屬性與市場功能的平衡機制更加完善。從十九屆四中全會“住有所居”到二十屆四中全會“房地產高質量發展”,政策始終錨定“民生保障”核心,未來市場將進一步強化“民生爲本、市場爲輔”的平衡:在民生層面,住房保障體系將更加普惠,通過精準識別保障對象、優化申請分配機制,確保新市民、低收入羣體等“住有所居”,同時通過“好房子”標準建設(如綠色建築、低碳住宅等),讓普通購房者共享高質量住房成果;在市場層面,政策將通過“穩預期、防風險”引導市場健康運行,一方面遏制投機性需求,維護房價穩定,另一方面支持合理的改善型需求,通過優化信貸政策、簡化交易流程等,暢通二手房置換鏈條,緩解當前市場“二手房掛牌高企、置換不暢”的結構性矛盾,最終形成“民生有保障、市場有活力”的良性生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