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啓動首批配售型保障房意向登記

3月21日,據廣州日報消息,廣州正式啓動首批配售型保障房申購意向預登記工作,成爲國內第一個推出配售型保障房的一線城市。

據瞭解,首批推出的兩個項目爲蘿崗和苑、嘉翠苑,銷售基準價分別爲15800元/平方米、17300元/平方米,都在地鐵附近,數量分別爲936套、400套,全部爲現房銷售。

業內人士認爲,此次廣州首批配售型保障房的申購意向預登記工作,標誌着配售型保障房的工作從此前的土地開發端開始進入到交易端或配售端,預計今年上半年配售型保障房配售工作會逐漸活躍。

廣州啓動首批配售型保障房意向登記

3月21日,據廣州日報消息,廣州正式啓動首批配售型保障房申購意向預登記工作,成爲國內第一個推出配售型保障房的一線城市。首批推出的兩個項目爲蘿崗和苑、嘉翠苑,銷售基準價分別爲15800元/平方米、17300元/平方米,都在地鐵附近,數量分別爲936套、400套,全部爲現房銷售。

根據廣州安居集團發佈的《關於開展廣州市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申購意向預登記的通告》,蘿崗和苑項目位於廣州市黃埔區長嶺街道,戶型爲二房或三房,建築面積約76—93平方米,項目公建配套有九年一貫制學校、幼兒園、肉菜市場、衛生服務中心、老年活動中心、文化站、居民健身中心等,項目以銷售基準價15800元/平方米爲基礎上下浮動比例不超過20%。

嘉翠苑項目位於廣州市白雲區嘉禾聯邊地段,戶型爲二房或三房,建築面積約71—89平方米,項目公建配套有幼兒園及託兒所、衛生站、居民健身場所等,項目以銷售基準價17300元/平方米爲基礎上下浮動比例不超過20%。

中指研究院華南分院研究主管陳雪強指出,廣州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是面向廣州市戶籍住房困難家庭和各類引進人才等工薪收入羣體銷售的保障性住房,並實行3年期的封閉管理,禁止以任何方式違法違規將其變更爲商品房流入市場。配售型保障房有兩種模式退出:一是回購模式,回購價格爲建設運營機構按照原購房價格每年扣減1%計算;二是內部流轉模式,出售(對象爲合資格申購者)價格不得高於原購房價格。

陳雪強表示,從本次將推出的配售型保障房項目來看,交通及生活均較爲便利,項目均位於地鐵站附近,同時小區周邊及自身配套設施較爲完善,小區自身配備泳池、幼兒園、健身休閒場所等公共配套,周邊商場均可滿足日常需求。價格基本上爲周邊在售商品房價格的六折左右,對於廣州工作的普通工薪羣體具有較大吸引力。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也表示,此次兩項目房價均爲“1字頭”,充分體現對購房成本的控制,其也低於周邊板塊新房價格的50%左右,因此增強了居民家庭對此類房源的認可程度。同時,現房認購模式使得購房者能夠及時交付和搬入新家,更好體現提振住房消費的導向。

配售型保障房供給加快推進

在嚴躍進看來,此次廣州首批配售型保障房的申購意向預登記工作,標誌着配售型保障房的工作從此前的土地開發端開始進入到交易端或配售端,預計今年上半年配售型保障房配售工作會逐漸活躍。

嚴躍進認爲,配售型保障房推出,爲戶籍家庭和人才家庭等工薪收入羣體提供了更多元的住房產品選擇,有助於滿足他們多樣化的居住需求。此類項目通過現房銷售、較低銷售價格和清晰認購流程,有助於實實在在解決住房問題。

證券時報記者瞭解到,近日,多地首批配售型保障房開放申購。

3月20日,銀川市首個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項目——高橋二期現已開放申請購買,意向銷售價格爲每平方米5500元左右,預計將於2025年9月開始預售。項目旨在解決城鎮戶籍住房困難家庭及引進的高層次急需緊缺人才的住房問題。項目擬新建配售型保障性住房752套,戶型設計包括三室兩廳一衛和三室兩廳兩衛,建築面積約爲100至120平方米。

3月17日,昆明市2025年首批次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項目“觀山苑”正式啓動項目及戶型確認流程,標誌着202套房源正式向公衆開放申購。項目爲現房配售,毛坯交付,均價約爲4980元/平方米。參與第一批次配售的房源戶型面積從60平方米至159平方米不等,共有202套房源。

2月18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在山東省青島市召開推進配售型保障性住房輪候庫建設工作現場會。會議指出,要加快推進輪候庫建設,加大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會議要求,各地要出臺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管理辦法,制定在本市縣統一適用的配售條件和標準,研究制定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建設籌集行動方案,將輪候需求納入年度建設籌集計劃。

會議指出,規劃建設保障性住房是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推動房地產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要加快推進輪候庫建設,加大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充分發揮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建設對惠民生、促轉型、穩經濟的重要作用。

會議要求,各地要積極擔當作爲,把輪候庫建設工作抓實抓好,切實推動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建設落地見效。一是抓政策機制出臺。要出臺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管理辦法,制定在本市縣統一適用的配售條件和標準,明確保障對象、准入條件、輪候排序、退出機制等管理流程和政策指引,建立常態化申請受理機制和部門聯合審覈機制。

校對:廖勝超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