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臨期食品變問題食品

臨期食品不等於不合格產品。在反對浪費成爲社會共識的今天,臨期食品應當成爲高性價比的經濟選擇,而不應成爲食品安全的盲區和漏洞。

臨期食品是食品安全的薄弱環節。如果界定模糊、銷售無序,其結果將是消費者喫虧,商家失信,市場失序。

近日,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佈相關工作指引和風險提示,通過界定標準、明確標識、限量備貨,精準施策,着力保障臨期食品安全。上述工作指引聚焦臨期食品界定不清晰、管理不規範等問題,明確不同保質期食品“臨期”界定標準,指導農村食品經營單位通過設置銷售專區、優化食品標識、及時處置過期食品等方式,加強臨期食品管理。這是市場監管的優化,也爲食品安全築牢了防線。

長期以來,臨期食品界定缺乏統一標準,讓消費者心裏沒底。一些商家將其與正常食品混售,不標識、不提醒,導致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買到臨近過期的食品,甚至有商家塗改日期銷售過期食品。更有一些不法商家將臨期過期食品塗改日期後銷往食品安全管理薄弱的農村地區,威脅消費者健康。只有明確了不同保質期食品的臨界點,讓監管有據、經營有法、消費可知,才能從制度層面堵住臨期食品變爲問題食品的漏洞。

近年來,我國臨期食品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折射出理性消費和反對浪費觀念的日漸深化。市場要有序發展,必須守好安全底線。治理臨期食品亂象,關鍵要讓規則長出“牙齒”。商家要守住底線,不打“擦邊球”;廠家要做到少壓貨、少甩貨,不能層層轉嫁風險;監管部門要敢於亮劍、持續跟進,防止臨期變過期、過期冒充合格。

也要看到,臨期食品不等於不合格產品。在合規渠道購買、在保質期內食用,其安全性是有保障的。而且,臨期食品的合理流通,也有助於減少浪費、釋放實惠。規範有序的臨期食品流通,既能讓消費者花得物有所值,也能讓社會避免鋪張浪費。在反對浪費成爲社會共識的今天,臨期食品應當成爲高性價比的經濟選擇,而不應成爲食品安全的盲區和漏洞。

臨期食品管理能否走向規範化,不僅取決於監管力度,更在於社會觀念。只有透明規則、嚴格執行、理性消費三者並行,才能讓臨期食品賣得合規、管得到位、買得明白,從而守住舌尖上的安全,推動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