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創新藥研發邁入全球首發第一梯隊,當低空飛行器叩響智能自主飛行之門,當量子計算從實驗室走向產業“戰場”,當腦機接口重構人類與機器的交互邊界……9月26日,在“涪江科技匯——顛覆性技術與未來產業發展”活動現場,4位院士以顛覆性技術爲錨點,分享了各自領域的最新成果和前瞻思考,共同勾勒出未來產業發展的壯闊圖景。
“2015年中國獲批4個新藥,2024年增至37個,首發新藥佔比從4%躍升至38%,中國邁入全球創新藥首發第一梯隊。同時,中國創新藥開始走向國際,截至2024年有16個創新藥在海外上市,今年又有6個,不過總體尚未形成重大戰略性突破,只是剛剛起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藥學院院長丁健介紹。
在報告中,丁健肯定了中國創新藥取得的跨越式進步,但也犀利地指出了繁榮景象下的深層隱憂:缺乏原創理論與技術、內卷式競爭、國際環境劇變以及支付體系挑戰,正成爲行業持續發展的“攔路虎”。
面對挑戰,丁健提出了幾點對策,要加大投入打造自主的大型數據庫和基礎研究平臺;企業和研究者需尋求差異化發展,共享資源;醫保政策需要更科學地評估創新藥價值,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支付體系;在擁抱全球化合作的同時,需有長遠戰略,平衡短期收益與國家產業發展的長期利益。
中國工程院院士、合肥工業大學教授楊善林在《低空飛行器與未來工業互聯網》主旨報告中指出,我國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行業正以迅猛態勢發展,呈現出百花齊放、競爭激烈的局面,行業整體規模已穩居全球第一梯隊。
“航空與新能源汽車工業爲eVTOL奠定了堅實基礎,但其發展仍面臨分佈式推進氣動佈局、高比能動力電源、複雜環境下的安全控制等全新科技難題。”楊善林認爲,破局的關鍵在於智能化,“人工智能賦能的eVTOL能夠整合多模態大語言模型,實現智能感知、決策和行動的深度融合,最終支撐全天候、全場景的自主飛行乃至無人集羣協同。”
“宇宙萬物皆由四種基本粒子在四種相互作用力作用下形成,其規律由量子力學描述,這就是‘萬物皆可量子’的根源。”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國際量子研究院院長俞大鵬的報告,將現場觀衆帶入微觀與宏觀交織的量子世界。
俞大鵬以深圳國際量子研究院的實踐爲例,指出了量子產業發展的一條可行路徑,即差異化競爭。該研究院在傳統強項之外開闢新賽道,佈局固態量子計算和科學儀器研發,短短几年便取得顯著進展。他建議,未來中國要成爲科技強國,必須加強科學儀器等基礎工具的自主研發,突破封鎖。
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腦網絡組研究中心主任蔣田仔以“從‘腦連接’到‘腦調控’——腦機融合的範式革命”爲題作主旨報告,探討了腦機接口技術的發展路徑和應用場景。
蔣田仔表示,腦機接口主要分爲腦控和控腦兩部分。腦控是通過解碼人腦信息控制外部設備,幫助運動障礙患者恢復生活自理能力;控腦則是通過外部設備改變人腦活動,治療抑鬱症、老年癡呆等疾病。
“控腦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明確解碼和調控的腦區是關鍵。我們團隊提出新觀點,無需切片,在磁共振裏掃描即可做出更精細且能提供腦區連接信息的圖譜,基於此開展腦控和控腦工作。以帕金森治療爲例,無創精神磁刺激可針對特定腦區施加脈衝,避免傳統有創手術可能引發的抑鬱副作用。”蔣田仔展望道。
4位院士的報告,既是中國科技自立自強的縮影,也是全球技術競爭的真實寫照。在這場圍繞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的全球競爭中,中國唯有直面“攔路虎”,才能在顛覆性創新的星辰大海中行穩致遠,最終將科技創新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