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農業創新與健康管理雙向奔赴

◎本報記者 張佳星

我國“疾病譜”正發生着深刻的變化:《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2019年慢性病導致的死亡佔總死亡的88.5%。

“很多慢性病是喫出來的,‘喫錯了飯’導致不少慢性病高發,‘主動健康’的核心引擎在於醫學、農學與食品科學的深度融合。”在日前召開的第794次香山科學會議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技術總師陳君石表示,健康干預的重心要“前移”——從醫院病牀轉至社區餐桌、農田源頭,通過“醫農融合”進一步滿足人口醫學和營養學的健康需求。

“打通醫學、農學、食品科學的學科壁壘,才能構建起以健康需求爲導向的農業醫療協同體系。”國家食物與營養諮詢委員會主任陳萌山說,這一體系中營養導向、綠色發展等方面均需科技支撐,例如,把營養品質改善納入部分新品種培育的指標中,加快創新應用營養保留和富集技術等,都是以科技創新提升營養食品的供給比例。

綱要指引,推動融合發展“四步走”

“幾十年來,我國居民已經實現了從‘喫得飽’到‘喫得好’的兩步轉變,但隱形飢餓與慢性病高發並存,意味着當前實現‘喫得好’目標之後,營養均衡問題仍很突出。”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田見暉表示,要助力健康中國建設,農業發展應轉變“重產量、輕營養”的生產模式,助力醫農融合繼續完成“喫得健康”“促進健康”兩步走。

不久前,農業農村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共同發佈的《中國食物與營養髮展綱要(2025—2030年)》(以下簡稱“綱要”)指出,當前存在優質食物供給和消費不足、居民合理膳食習慣尚未養成、營養過剩與不足並存等問題。

數據統計顯示,即便是在廣東等沿海地區,居民水產品消費量僅爲每人每天50克,內陸地區的魚類等優質蛋白攝入量更是嚴重不足。對此,綱要明確了增加優質蛋白質食物、富含膳食纖維食物供給和消費,加快營養型食物研發和加工等六項重點任務。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工業大學食品學院教授朱蓓薇表示,海洋生物是食品、蛋白質和藥品原料的重要來源,富含生物活性多肽、功能性油脂、多糖、維生素與礦物質等健康營養功能因子。用好“藍色糧倉”,是加快健康中國進程的重要途徑。

綱要指出,要發展魚、蝦蟹、貝藻類等安全優質水產品養殖,加快品種創新,積極推進水產品加工和冷藏保鮮。朱蓓薇建議,應以科技主導推動海洋食品產業向營養與健康方向發展,提升海洋食品高值化、高質化加工水平。

科技支撐,促進治理體系“寓醫於農”

“醫農融合要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鏈條的健康干預,意味着應推動‘以醫學需求引導農業創新,以農業科技賦能健康管理’的雙向奔赴。”北京工商大學教授羅雲波表示,構建“寓醫於農”的中國特色健康治理體系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撐。

“如何將健康需求轉化爲育種指標,推動作物營養品質提升?又如何將臨牀營養的需求傳導到農業生產,促進功能性農產品的開發?”陳萌山表示,醫學和農業兩大領域之前各有側重,要“互通有無”可以尋找巧妙的結合點,例如以信息技術爲紐帶,開發可實時監測農產品營養成分的智能化種植、採收裝備,實現“從種植到餐桌”的營養溯源,聯動健康管理終端(如智能手環)提供膳食建議,將精準農業生產與居民個性化健康管理相結合。

共同的目標將進一步打通醫農之間顯著的“學科壁壘”和“部門鴻溝”,實現兩大領域的戰略協同發展。“醫農融合的本質是推動‘醫學’從以治療爲中心向以健康爲中心轉變,同時推動‘農業’從以增產爲導向向以營養與價值爲導向升級。”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楊曉光說,瞄準目標,醫農融合的關鍵技術圖譜正在日漸清晰。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特殊食品司原稽查專員張晉京表示,國際組織愈發重視食品安全與營養結合,我國應完善食用農產品和食品全鏈條法規,重點完善食品營養健康聲稱管理,支撐醫農融合與公衆需求。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