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夢然 實習生周思彤)新一期《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兩篇論文顯示,美國外科團隊研發的低成本心臟復甦與保存技術取得重要突破。他們通過體外復甦兒童心臟、體內冷卻保存成人心臟的創新方式,規避了傳統方法的倫理爭議與成本瓶頸,爲器官移植供體短缺問題提供了全新解決方案。
當前,心臟移植的供體主要依賴於腦死亡但心跳尚存的捐獻者,但其數量遠遠難以滿足臨牀需求。對於心臟停跳5分鐘後被宣告死亡的捐獻者,現有復甦手段存在顯著侷限,如體外機器復甦設備成本高昂,且無法適配體重不足40公斤的嬰幼兒;體內復甦則因倫理爭議難以推廣,醫生擔憂其可能改變死亡原因記錄,或理論上存在恢復腦部血流的風險。
針對嬰幼兒心臟移植技術難題,美國杜克大學團隊研發的體外心臟復甦系統實現了技術突破。該系統通過導管向主動脈泵入含氧血液,經左心室出口收集氧合後循環回輸,使離體心臟恢復自主跳動。團隊先以仔豬驗證可行性,之後,在今年完成了首例人體移植。他們把1個月大死亡嬰兒的心臟,經體外重啓後,成功移植給3個月大的嬰兒受者,術後3個月受者心臟功能正常且無排異反應。
範德堡大學團隊研發的另一項技術聚焦心臟保存技術,通過夾閉主動脈向心髒注入含紅細胞、保護液等的冷卻含氧液體,使心臟處於“放鬆休眠”狀態後移植。首批3例成人受者在術後6個月心臟功能穩定無排異反應,後續20例手術均獲積極結果,且該技術同樣適用於兒童羣體。
紐約大學醫學專家評價,這兩項技術突破傳統移植器官獲取過程中的倫理與技術限制,爲擴大移植供體來源提供了關鍵性支撐,是器官移植領域的重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