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夢然
在深邃的海洋中,聲音是生物交流、導航和捕食的重要媒介。然而,隨着人類活動增加,海洋中的噪聲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影響着無數海洋生物的生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解決這一現代問題的靈感可能來自一羣生活在1.8億年前的古老生物——魚龍。
魚龍是一類從陸地成功過渡到海洋生活的爬行動物,它們的身體逐漸進化得更像鯊魚或海豚,以適應水下生活。儘管科學家對魚龍的外形有所瞭解,但對於其組織結構的認識,卻大多基於推測而非直接證據。直到最近,《自然》雜誌上的一篇論文揭示了關於一種名爲Temnodontosaurus的魚龍的獨特發現,爲我們提供了新的視角。
瑞典科學家在德國西南部發現了這種魚龍獨特前鰭的化石。這塊大約1米長的翼狀鰭邊緣呈鋸齒狀,末端靈活。通過電腦流體動力學模擬,科學家們驚訝地發現,這些鋸齒並非僅僅爲了美觀或是增強游泳效率,而是有着更爲精妙的作用:減少捕獵時產生的噪聲。
毫無疑問,在昏暗的遠古海洋深處,視力受限的情況下,如何悄無聲息地接近獵物就成爲生存的關鍵。魚龍給出的答案是:利用其特化的鰭來降低移動時的水流噪聲,從而實現無聲捕獵——正是這項技能使得它們能夠在不驚動獵物的前提下迅速靠近,給予致命一擊。
這一發現爲現代科技帶來了啓發。遠古魚龍通過進化解決了捕獵面臨的問題,人類則能借鑑它們的方法,應對當今世界面臨的挑戰之一:海洋噪聲污染。
無論是船隻航行還是軍事聲吶,人類活動所產生的噪聲正嚴重干擾着海洋生物的正常生活。魚龍鰭可以成爲一種設計理念,幫助探索新材料開發,以減少人造設備在水下運行時產生的噪聲;而通過模仿這種古老的鰭結構,未來或還能看到更加環保的船舶設計,甚至是潛艇技術。
這不僅是對過去生命形式的一種致敬,更是跨時空“合作”的一個實例。它展示了自然界無盡的智慧如何指導我們的技術創新,幫助我們在享受科技進步的同時,也能夠更好地保護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