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發音訓練術讓喉癌手術患者重獲“新聲”

科技日報記者 雍黎 通訊員 熊新翔 通過食管發音訓練,讓喉癌手術患者能夠重新發音說話。7月15日,記者從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獲悉,該院舉辦食管發音培訓班,經過兩週的系統訓練,來自全國各地的8名喉癌患者發音成功率達到100%。

“大家早上好!”訓練進行到第三天,本期發音康復班的學員陳大哥,率先用清晰洪亮的聲音向查房的醫護人員問好。其身旁的家屬早已紅了眼眶。據瞭解,51歲的陳大哥於2024年被診斷罹患喉癌晚期,惡性程度高,最優選擇是進行全喉切除手術,這也意味着他將永久性失去聲帶。

“像陳大哥、陳大叔這樣‘擔心術後無法說話’而對手術猶豫不決的患者,在臨牀中並不少見。”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頭頸腫瘤科主任吳劍說,喉癌是頭頸部常見的惡性腫瘤,全喉切除術是治療晚期喉癌、下嚥癌及其他喉部嚴重疾病的關鍵手段。但這一手術意味着患者將永久喪失自然發聲能力,其影響不僅限於語言交流,更會對患者的心理健康、社會融入乃至生活質量造成深層次衝擊。

吳劍介紹,人的自然發聲依賴於喉部的聲帶振動。當氣流通過聲帶時,聲帶振動產生聲音,再通過口腔、鼻腔等共鳴腔形成語言。全喉切除術切除了包括聲帶在內的喉部結構,因此患者無法再通過傳統方式發聲。幸運的是,隨着喉癌診療技術與醫學康復技術的發展,全喉切除術後患者可以通過科學的發音訓練重新獲得語言能力。

“食管發音是將下嚥部及食管上端粘膜作爲新聲門,利用進氣—排氣的過程改變食道壓力,結合口咽等構語器官共同作用,形成語言。患者掌握髮聲技巧後通過反覆練習,能夠恢復語言功能,發聲自然,且無須依賴器械。”吳劍說。

吳劍表示,腫瘤防治包含“防曬診治康”五大環節,在喉癌診療過程中,他們不僅要能夠治好病,也要幫助患者更好地康復,讓他們能夠像正常人一樣融入社會,融入生活,要構建起“篩查—評估—診療—康復—監測—隨訪”的全週期閉環管理模式,讓患者在醫學關懷與人文溫暖中完成從“治癒疾病”到“重拾生活”的跨越。

目前,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已舉辦食管發音培訓班11屆,幫助來自全國各地的100餘名“無喉者”成功發聲。今年,頭頸腫瘤科還在國內創新性開辦食管發音訓練師培訓班,首批招收5名來自西南醫院、廣西柳州市人民醫院、重慶市南川區人民醫院的醫護骨幹,系統性地進行發音師培訓。“希望越來越多的醫護人員掌握這項技能,幫助更多的患者重獲‘新聲’。”吳劍說。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