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疆

近日,國家衛健委等14部門聯合發佈《關於印發2025年糾正醫藥購銷領域和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工作要點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其中要求規範互聯網診療行爲,重點打擊網絡“醫托”、違規發佈醫藥廣告,以及假借醫學科普或會議活動等“引流”“帶貨”、僞造編造變造在職或離退休行業人員視頻營銷牟利等不法行爲。

近年來,“互聯網+醫療”的快速發展,使得線上問診成爲越來越多患者的選擇。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12月,我國互聯網醫療用戶規模達4.18億人,佔網民整體的37.7%。互聯網診療給公衆帶來了極大便利,同時一些違法違規現象也飽受詬病。比如,網絡“醫托”精心編織話術陷阱,有人假扮醫生販賣焦慮,有人僞裝成“病友”進行情感圍獵,目的皆是將患者引流至關聯醫院或診所;部分人打着醫療健康科普的旗號,編造劇情打造“網紅醫生”人設,引流帶貨賣課、開展不當營銷,使健康科普失去原本意義。而某些醫療機構的線下“引流”同樣觸目驚心,如新華社近日報道的某肛腸醫院,整體手術率超90%,隨機抽查的125份病歷中,113份存在過度醫療違法行爲,而虛假宣傳、誇大病情是其慣用手段。

醫療行爲並非普通的服務行爲,它直接關乎老百姓的生命健康與安全,容不得絲毫差錯與隨意。我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醫師法等法律法規從機構准入、人員執業、診療規範、糾紛處理等方面,全方位規範診療行爲,確保醫療服務在法治軌道上有序開展,切實維護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互聯網廣告管理辦法》明確規定,禁止以介紹健康、養生知識等形式,變相發佈醫療、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廣告。無論是假醫生、僞科普,還是通過虛假宣傳進行引流,都嚴重違反了相關規定,對此必須零容忍。

事實上,相關部門對這些違法違規的打擊整治從未鬆懈。近年來,國家衛健委等部門已多次聯合制定印發了“糾正醫藥購銷領域和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工作要點的通知”。今年4月,國家疾控局等3部門聯合發佈的醫療衛生領域《2025年國家隨機監督抽查計劃》,明確打擊網絡“醫托”等新型違法行爲。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不久前發佈的《醫療廣告監管工作指南》,對醫療廣告監管執法的原則和具體監管規則進行了細緻規定。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2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十部門聯合發佈《關於加強醫療監督跨部門執法聯動工作的意見》,其中要求推進問題線索跨部門聯合處置,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此次“通知”強調建立完善懲治涉醫互聯網違法違規行爲多部門協同查處機制。這意味着將進一步深入推進醫療領域風腐同查同治,加大對互聯網醫療領域違法違規行爲的整治力度,彰顯了有關部門維護醫療行業秩序、保障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的決心。

互聯網診療規範有序發展,關乎每一位患者的切身利益。這不僅需要監管部門持續發力、嚴格執法,也離不開醫療機構、從業者的自律,以及社會公衆的監督參與。唯有多方攜手,形成合力,才能剷除互聯網診療違法違規行爲滋生的土壤,讓線上診療真正成爲守護人民健康的可靠力量,讓“互聯網+醫療”在法治軌道上穩健前行,更好地服務於人民羣衆的健康需求。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