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預防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每日需用38℃以下溫水泡腳,擦乾後檢查趾間有無破損,穿透氣棉 襪與寬鬆鞋,並每年至少做一次足部血管神經專項檢查。
◎本報記者 陳 曦
國際糖尿病聯盟最新數據顯示,我國20—79歲糖尿病患者人數到2030年預計將突破1.64億人。隨着糖尿病患病率的持續攀升,糖尿病足這一嚴重併發症的患病人數也呈逐年遞增趨勢。臨牀統計表明,我國50歲以上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足1年新發率達8.1%,總截肢率高達19.3%。
令人振奮的是,廣州醫科大學與中國科學院聯合團隊近期通過基因工程改造幹細胞技術,實現實驗室環境下14天內糖尿病足傷口癒合率超96%,爲衆多患者帶來希望。與此同時,抗生素骨水泥、脊髓電刺激器植入術(SCS)、血管重建與修復等治療技術也取得突破性進展,爲糖尿病足的臨牀干預開闢了新路徑。
血糖失控漸進性破壞足部組織
“糖尿病是一種表現爲血糖異常升高的代謝性疾病。糖尿病對雙足的影響,本質是高血糖引發的‘血管—神經—免疫’三重打擊。”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手足顯微外科副主任醫師苗平指出,糖尿病足的發生、發展背後是血糖失控對足部組織的漸進性破壞。
糖尿病導致的血管病變就像“多米諾骨牌”,高血糖會觸發脂質代謝紊亂,使膽固醇、甘油三酯飆升,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在血管內壁埋下硬化斑塊的“種子”。泰達國際心血管病醫院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付鴻江解釋,高血糖會導致血脂異常,膽固醇沉積形成動脈斑塊。長期高血糖會損傷血管內皮細胞,使細胞間隙增大,脂質更容易滲入血管壁,引發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同時,微血管基底膜增厚2—3倍,紅細胞變形能力下降,在微血管中聚集形成微血栓,嚴重影響血液循環,最終導致血管系統損害。
這種血管病變在足部尤爲突出。“下肢動脈離心臟最遠,血流動力最弱,一旦發生硬化狹窄,足部就會陷入缺血缺氧困境。”付鴻江展示的臨牀案例顯示,糖尿病患者足部動脈血管常呈現“串珠樣”狹窄,嚴重者血管腔完全閉塞,導致足部皮膚顏色變紫、溫度降低,甚至出現壞疽。廣州醫科大學團隊的研究也證實,糖尿病足患者足部血流速度比健康人慢40%,組織供氧不足直接影響傷口癒合。
除了血管的病變,糖尿病造成的神經損傷會使足部失覺。“許多糖尿病患者燙腳時感覺不到水的溫度,直到皮膚被燙出泡才察覺,這就是神經損傷的典型表現。”苗平介紹,高血糖會像鏽跡般侵蝕周圍神經,導致神經軸突變性、鞘膜斷裂,使足部痛覺、溫覺遲鈍。一旦運動神經損傷,導致支配足趾的屈伸肌肌力失衡,便會引發踇外翻、錘狀趾等足部畸形,使人行走時足部負重點轉移到異常部位,致使該部位被反覆摩擦形成潰瘍。
此外,糖尿病患者往往還伴隨着全身免疫力下降問題。苗平解釋,長期高血糖導致蛋白負平衡,免疫細胞功能受損,加之血管病變造成局部供血不足,抗生素難以到達感染部位,使得局部輕微破損容易感染,且感染不易控制。
多項突破爲解決臨牀難題帶來希望
糖尿病足作爲糖尿病最嚴重的併發症之一,病程反覆、預後差、治療費用高昂。其治療不僅需要常規內科手段控制血糖,還涉及感染控制、血管重建與修復、壞死組織清創、潰瘍創面修復等多個關鍵環節,是臨牀上面臨的重大治療難題。目前,糖尿病足治療領域已湧現出多項突破性技術,爲解決這一臨牀難題帶來了新的希望。
在血管重建與修復方面,幹細胞療法和基因療法都有較大突破。“下肢動脈血運的重建,恢復和改善肢體血流,是避免肢端缺血壞死、減少截肢發生率的重要一步。”付鴻江解釋說。
“近年來幹細胞療法被視爲一種治療糖尿病足的極具潛力的新方法。”付鴻江介紹,該療法對於糖尿病足的治療主要是通過促進血管生成、改善神經缺血、緩解炎症及促進膠原沉積實現的。值得關注的是,目前研究發現幹細胞衍生物(尤其是間充質幹細胞外泌體)在促進傷口癒合方面表現出顯著優勢。
作爲幹細胞分泌的天然囊泡,外泌體具有結構簡單、不可複製、不含細胞核遺傳物質、作用時效可控、粒徑微小便於體內擴散等特性。研究證實,其在糖尿病足治療中具備與幹細胞相似的生物學活性,且具有安全性更高、作用機制更明確的獨特優勢。
基因療法主要是通過刺激血管生成來改善近端肢體的血液流入,從而改善單個血管小體中的血液再分。
付鴻江介紹:“臨牀上有將近20%的糖尿病足下肢動脈病變患者遠端動脈全部閉塞,無法接受外科旁路移植手術或腔內介入治療,而幹細胞療法和基因療法爲糖尿病足的治療開闢了新路徑。”
“傳統清創後創面感染反覆是糖尿病足治療的痛點,而抗生素骨水泥就像給傷口定製了一副‘抗菌鎧甲’。”苗平介紹,抗生素骨水泥屬於特殊骨修復材料,具有較高機械強度,其不僅能促進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血管生成因子的分泌,還能改善創面局部血液供應,發揮良好的抗感染效果,不易出現耐藥菌,能爲糖尿病足創面癒合提供較好的無菌封閉環境。同時,它還可與抗生素相結合發揮持久抗感染能力,目前已成功應用於糖尿病足的治療。
此外,富血小板血漿輔助脂肪移植技術也被應用於糖尿病足潰瘍修復治療。苗平說,富血小板血漿單獨應用於創面,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足創面微環境、縮短潰瘍癒合時間、抗炎以及促進組織增殖等;而自體脂肪因其含有重要的多能、自我更新、脂肪來源的幹細胞,在應用於糖尿病足創面修復時可促進表皮和肉芽組織的增生。目前研究發現富血小板血漿與自體脂肪按一定配比應用於糖尿病足創面可以減輕慢性炎症反應對於創面的影響,具有更強的抗感染效果,能起到協同效應。
雙腳出現怕冷、麻木等症狀需重視
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雙腳可以說是血糖失控的“晴雨表”。兩位專家提醒,長期血糖控制不佳者,若忽視足部細微變化,可能面臨潰瘍、截肢等嚴重後果。當雙腳出現以下現象時,需高度警惕糖尿病足的發生。
付鴻江指出,高血糖導致下肢動脈粥樣硬化,足部供血不足會出現“怕冷”症狀——足部皮膚溫度較小腿低2℃至3℃,人在溫暖環境中也需穿厚襪。隨着病情進展,腳部皮膚會呈現營養不良表現:彈性變差,毛髮稀疏脫落,趾甲增厚變脆,膚色從蒼白轉爲暗紫。
糖尿病足還會導致“間歇性跛行”,即行走一小段距離後就會因小腿痠痛被迫停下休息,休息後症狀有所緩解,但繼續步行一段距離又會出現痠痛症狀,且步行的距離會逐漸縮短。
此外,付鴻江提醒,如果出現睡覺時足痛如刀割,必須把腳垂在牀邊才能緩解等靜息痛的情況,說明血管嚴重閉塞,無法滿足足部組織的生理營養需要,需立即就醫。
苗平提醒,當泡腳時需用更燙的水才能感知溫度,甚至被燙傷也無明顯痛感;發現足部皮膚乾燥皸裂、不出汗,或出現莫名的關節畸形;穿鞋時需選更小尺碼才感覺合腳,需警惕自主神經與運動神經受損。
“70%的糖尿病足潰瘍起源於不起眼的損傷。”苗平提醒,當潰瘍周圍皮膚呈紫色瘀斑,或觸摸有波動感,說明感染已擴散至皮下。患者若出現發熱、寒戰等全身症狀,需立即前往糖尿病足專科就診。
專家建議,糖尿病患者每日需用38℃以下溫水泡腳,擦乾後檢查趾間有無破損,穿透氣棉襪與寬鬆鞋,並每年至少做一次足部血管神經專項檢查。
“愛護雙腳是糖尿病管理的必修課,每一次‘足’夠重視,都可能避免一場致殘悲劇。”苗平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