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道 記者 李青雲】“全球實現終結結核病目標的進展嚴重滯後……與2015年相比,2023年結核病死亡人數減少23%,發病率下降8.3%,僅僅實現了2025年裏程碑目標的1/3和1/6;災難性支出降爲0的目標也只完成了一半。”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處技術官陳仲丹談到。
近日,在由北京大學社會化媒體研究中心主辦的“全面行動,全力投入,加速終結結核病流行”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圍繞全球結核病防治面臨的資金與技術挑戰展開討論,並就中國如何通過推動早期篩查、預防性治療、耐藥結核病防控、法制化管理、以及加速快檢產品和治療藥物的研發應用等關鍵舉措,進一步落實《全國結核病防治規劃(2024—2030年)》進行了深入交流。
全球終結結核病目標進展嚴重滯後
結核病曾是困擾人類數千年的不治之症,但如今它是可以預防、治療和治癒的。然而,挑戰依然嚴峻——2023年,全球每天仍有近3萬人發病、3500人死亡。雖然全球結核病發病估計人數與新診斷結核病報告人數之間的差距在縮小,但依然存在近30%的差距,其中耐藥結核病更爲嚴重。
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處協調員喬建榮指出,防控進展很大程度上受資金的制約,自2019年以來,全球用於結核病預防、診斷和治療服務的資金持續下降,遠遠低於全球需求和各國承諾的目標。2023年全球中低收入國家、也就是最需要資金支持的這些國家的結核病核心服務經費降至57億美元,僅爲承諾目標的1/4。
蓋茨基金會北京代表處副主任楊建悅亦指出,當前全球健康與發展的資金支持正遭遇斷崖式下降,這給結核病防治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有預測顯示,如果資金下降的問題不能及時解決,未來五年,全球可能將額外新增1000萬結核病病例,並導致244萬例額外死亡。 她強調,“面對這一困境,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全力投入、全民參與。”
針對結核病防治的現狀,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處技術官陳仲丹指出,在結核病防治基本功能方面,當前病例發現不足、缺乏預防干預、診療關懷服務質量不夠,並存在耐藥問題;在衛生系統方面,基礎薄弱,難以獲得初級衛生保健以及社會和財政保護,缺乏研究和創新;衛生部門之外,社會保障機制不足、多部門參與應對結核病的社會決定因素有限;整體上,協調機制不健全、資金不足、利益相關者問責制不夠、缺乏緊急情況下的結核病防治應對計劃等。
“結核病防治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結控中心主任趙雁林介紹說,當前我們國家結核病防控正按照《全國結核病防治規劃(2024-2030年)》繪就的藍圖,圍繞着強基層、固基礎、保基本的部署,以結核病關愛行動、無結核社區和社會動員行動爲抓手,點、線、面逐步擴展,努力朝着終結結核病流行目標在邁進。同時,在公共政策指導下,我國結核病的財政經費在會逐步增加,醫保報銷比例也在穩步提高(很多地方的報銷比例已經超過70% )。
他指出,目前我國結核病防控要重點解決五個方面的問題:第一,結核病患者發現率低;第二,部分患者經濟負擔相對較高;第三,如何促進新技術的落地應用,提高其效益成本比;第四,包括非醫學人在內的公衆結核病防治醫學常識需增強;第五,科技創新中的一些基礎。研究和科學問題需要突破 。
喬建榮呼籲,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應該立刻將終結結核的承諾轉化爲果斷行動,大幅增加和持續進行戰略投資,並採取緊急行動、加快實施和推廣世衛組織指南,確保全民獲得有效的結核病防治服務。其中包括:擴大世衛組織推薦的工具和干預措施,包括主動篩查、早期診斷、預防性治療和高質量的結核病治療,尤其是針對耐藥性結核實施這些措施。更大規模的實現終結結核的目標還需要採取全社會的方法,加強醫療衛生系統,有效地進行預防和治療。
控制耐藥、加強立法亟待關注
2023年我國耐多藥/利福平耐藥結核病(MDR/RR-TB)患者爲2.9萬例,佔全球的7.3%,位居全球第4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結控中心副主任張慧指出,耐藥結核病不僅治療療程和傳播時間更長,治療方案更復雜、治療費用更高,而且患者依從性更低、治療失敗率更高。一名耐藥結核病患者的診療費用約爲15萬元~20萬元,患者醫保實際報銷比例約爲50%。
如何加速控制耐藥結核病流行?張慧表示,首先,規範診療普通結核病患者,預防獲得性耐藥,並對耐藥密接者開展潛伏性結核感染篩查和預防性治療;其次,在縣區級結核病定點醫療機構開展早期耐藥篩查,並實現治療關口前移;再次,規範治療,推廣短程全口服方案,提供全程管理和支持與關懷;最後,通過多渠道籌資,藥品價格談判、集採,在疾病診斷相關分組支付方式改革中,將利福平耐藥結核病單獨分組等手段降低患者經濟負擔。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醫療衛生法制研究室主任曹豔林指出,針對結核病防控的專門立法工作至關重要,因爲藉此可以明確政府與各個相關部門的責任、保障感染者和患者權益,爲結核病服務體系建設和防控措施提供法律依據,爲早期篩查、免費診斷以及新工具研發等提供法律支撐。只有通過法律制度上的明確規定,才能確保資源的投入。
目前,我國現有的結核病防治相關法律法規包括《傳染病防治法》《結核病防治管理辦法》等。曹豔林表示,《傳染病防治法》作爲傳染病防治領域的綜合性法律,難以也不可能就結核病防治做出系統、全面的規定。結核病防治的主要依據還是《結核病防治管理辦法》。《結核病防治管理辦法》存在法律位階低、立法時間早、立法內容滯後等問題,且《結核病防治管理辦法》難以就結核病防治的關鍵制度如經費保障、病人權益保障、強制治療、旅行限制等做出規定,因此結核病防治專門立法亟待加強。曹豔林建議制定《結核病防治條例》,提升立法的效力層級,從國務院層面對參與結核病防控的衛生健康、財政、醫保等所有相關方明確職責要求和確立協調機制。
“三新”技術進展加速
“自2000年以來,全球抗擊結核病的努力已經挽救了約7900萬人的生命,同時我們也擁有越來越多有效的新工具。比如分子檢測將檢測的時間從三天縮短至2小時內,新型結核病全口服治療方案將治療週期從18個月縮短至6個月。與此同時,數字技術、遠程醫療和人工智能的應用顯著提高了服務的能力、可及性和連續性。”喬建榮表示。
與會專家認爲,診斷、治療和疫苗這“三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皆有進展,加速了控制結核病的進程。其中,在診斷領域,我國基於舌拭子的快檢技術與人工智能計算機輔助讀片技術(CAD)已達到國際同類產品性能甚至部分方面已經超越國際產品。
對於留痰條件和生物安全條件不足的基層醫療機構,舌拭子有助於提高無痰或少痰患者的病原學陽性檢出率,讓患者少做有創的支氣管鏡檢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細菌免疫室主任逄宇介紹: “目前國內至少有六七家企業正在研發舌拭子檢測技術。WHO推薦結核病診斷工具在舌拭子標本的檢測靈敏度約爲75%~80%,而國內開發的產品靈敏度達到了87.4%,性能完全不劣於國際產品。”
CAD可優化工作流程,提高效率,提醒人工讀片者注意異常圖像,並提供報告協助和質量控制,執行預讀輔助。“國內一些發達省份已經在推行基層拍片、影像中心人工智能初篩、高級專家確診的模式,在社區篩查方面CAD也有望‘大展拳腳’。”逄宇表示,但未來在什麼樣的人羣或場景中應用CAD,須設定一個合理的閾值。
在抗結核病藥物研發方面,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高級主任研究員陳爍介紹說,在改良型新藥方面,上海一家企業的舒達吡啶正在進行最後的臨牀三期試驗;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和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的新藥也在進行二期或三期試驗。而他和團隊目前正在攻堅首創新藥,嘗試通過對不同靶點新機理的研究發現新藥物,以遏制和根除耐藥性結核病。“我們的研發目標是縮短療程、遏制耐藥、簡單經濟。”
“要實現2035年終結結核的目標,我們的工作就不能滿足於‘控制’。因爲控制是不反彈、不增加,疫情緩慢下降,而當前亟需做的是‘加速’結核病發病率下降。”蓋茨基金會高級項目官桓世彤在參加圓桌討論時指出,目前,我們正在與中國疾控中心合作,尋找在中國加速消除結核病的方案——根據中國結核病流行特徵、綜合考慮患者發現的各種新型工具(如分子診斷工具、舌拭子採樣、CAD等)、結合縣域緊密型醫共體等體系改革等,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特點、具備成本效益的篩查和診斷工具組合。“經過這一系列努力,我們希望不僅能幫中國找到答案,也可以爲全球提供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