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丁雅梔 劉洋 遲靜怡】11月7日,以“共築開放合作、安全普惠的數智未來——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爲主題的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峯會正式開幕。2015年,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被首次提出。這一理念如同一顆種子,被播撒進全球數字空間的沃土。十年後的今天,當世界再次進入“烏鎮時間”,這顆種子已生根發芽,彰顯出東方智慧與擔當。對於這一理念的十年實踐,各國代表會給出怎樣的評價?在他們眼中,中國又在全球數字治理中扮演着怎樣的角色?《環球時報》記者在會場內外,聽他們講述關於這些問題的答案。
“這樣的技術實力讓我們充滿嚮往”
“中國真的讓我印象深刻!這裏的一切都非常先進。放眼望去,無論是日常接觸的服務領域,還是產業端的生產環節,技術應用無處不在。如今隨着機器人與AI的廣泛應用,這種發展態勢變得更爲迅猛與先進,令人感到震撼。”博茨瓦納青年與性別事務部代表博蘇鵬·莫埃梅迪對《環球時報》記者感嘆道。
多位參會代表在到訪烏鎮後,都不約而同地用“先進”來形容這座小鎮。記者注意到,在烏鎮,AI已悄然浸潤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貫穿全鎮的“互聯網大道”,集成智能預警投影、智慧斑馬線等設施,爲交通保駕護航;景區內,機器人“青芸”與數字寵物“青團”正爲遊客娓娓道來當地的歷史與美食。更令人驚喜的是,佩戴AI智能眼鏡的景區工作人員,通過實時翻譯和圖像識別功能,爲遊客提供即時幫助;而身着“工裝”的機器狗,則化身“網絡工程師”,在峯會現場擔負起網絡安全巡測的重任……
烏鎮的日常,正是中國數字社會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如果說烏鎮展現了科技融入生活的“現在進行時”,那麼“互聯網之光”博覽會所呈現的,便是塑造未來的“前沿探索式”。
作爲烏鎮峯會的重頭戲,今年的“互聯網之光”博覽會上以“人工智能+”爲展示重點,來自全球的600餘家企業帶來了1000多項AI前沿技術產品,觀衆在這裏能解鎖不少新鮮體驗:看具身機器人搏擊對決、聽和璇機器人樂隊演奏,體驗“機器人理療師”爲你按摩……
厄立特里亞國家安全局代表吉爾邁·丹尼爾·所羅門對記者表示,中國AI領域的發展是他此次烏鎮之行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在我們國家,AI還是個陌生概念,只有少數人能接觸到,更別說實際應用了。”他坦言,這次來中國不僅親眼見到了AI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還主動學習了相關常識,“中國在這一領域投入了大量精力,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這樣的技術實力讓我們充滿嚮往”。
“在我看來,中國已成爲全球科技領域的重要支柱之一。”伊朗科技園國際業務拓展專員哈米德·肖賈桑楚利6日參觀了“互聯網之光”博覽會,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博覽會上,他深刻感受到了中國在AI、IT基礎技術和機器人等領域取得的進步,“這些在中國本土得到成功實踐的創新與技術,完全有能力擴展到更多國家和地區,助力全球範圍內的數字化進程。我親眼所見的一切,也讓我對這樣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他說。
“期待與中國在網絡安全等領域建立更緊密的合作”
十年來,中國不僅自身實現了跨越式數字發展,更以開放包容的姿態,通過技術輸出、項目合作、經驗共享等多種方式,帶動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踏上數字化轉型之路,讓數字紅利惠及全球。
中國移動攜手國際夥伴共建的2Africa海纜,以約4.5萬公里長度連接了非洲、歐洲和亞洲33個國家,成爲名副其實的“超級信息高速公路”;中國政府提出推進的“萬村通”項目,則爲非洲上萬個村莊接入衛星數字電視信號,打開信息之窗;在中亞,中國企業建設的5G基站,讓遊牧民族也用上了移動互聯網;在拉美,數字技術則成爲中拉攜手開展雨林與海洋生態保護的創新工具……這些實實在在的項目,讓“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一詞變得無比具體。
“中國是爲數不多的既致力於維護網絡空間安全,又積極推動網絡技術創新的國家之一,始終發揮着引領作用。中國不搞排他性,而是凝聚各方力量,努力讓幾乎所有國家都參與進來。”贊比亞國家遺產保護委員會代表穆登達·麥克·米蘭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就實際成效而言,最顯著的改變體現在貿易領域。“如今依託網絡空間,我們無需親赴中國,就能通過創新技術平臺與中方夥伴完成交易,真正實現了‘天涯若比鄰’的便捷貿易。這種實實在在的成果,正是‘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價值的最佳證明。”
博茨瓦納青年與性別事務部代表博蘇鵬·莫埃梅迪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作爲發展中國家,博茨瓦納正積極融入全球數字經濟浪潮,“在這一進程中,我國大部分基礎設施,包括科技基礎設施的建造,都得益於與中國的合作。隨着我國開始深度挖掘數據價值,我們期待與中國在網絡安全等領域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這正是我國未來發展所需的支持。”
烏干達新聞和信息通信技術部部長克里斯·巴里奧蒙西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共享”是彌合數字鴻溝、推動包容性發展的關鍵。他在6日舉行的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理念10週年理論研討會上表示,世界互聯網大會等國際組織以及部分企業,正通過技術轉讓和能力建設等方式,幫助發展中國家改善網絡基礎設施,此類實踐充分地表明:“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並非抽象的理念,而是一項能夠切實解決發展難題的行動指南。
國際組織代表點贊中國AI治理理念
當AI技術加速迭代發展,成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其帶來的治理挑戰也日益複雜。“在技術變革以‘月’爲尺度的今天,AI已超越普通數字技術的範疇。隨着通用人工智能(AGI)與超級人工智能(ASI)的發展,我們正面臨一種潛藏的未知風險。當前要務是爲已投入應用的AI建立治理框架。”國際人工智能治理協會主席約翰·希金斯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
他認爲,在當前全球地緣政治存在不確定性的背景下,任何促進國際合作的倡議都應得到積極肯定。中國在推動全球數字合作方面的努力值得鼓勵,這些舉措若能夠順利推進,將爲國際社會帶來諸多益處,比如使各國能夠比較不同發展模式、相互借鑑經驗、共享合作成果,從而增強互信、實現共同發展。
中國在全球網絡治理中的貢獻遠不止於技術輸出與設施建設。面對治理難題,在“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理念指引下,中國積極參與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從2020年發起《全球數據安全倡議》,提出全球數字治理應遵循的“秉持多邊主義、兼顧安全發展、堅守公平正義”三原則,到2023年發佈《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提出發展人工智能應堅持“以人爲本”理念,堅持“智能向善”的宗旨,再到連續舉辦全球發展倡議數字合作論壇,中國始終是全球網絡空間治理的積極參與者和建設性力量。
國際電信聯盟電信標準化局戰略部部長弗萊德里克·沃爾納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提出的相關倡議和理念極具遠見與擔當。“當我們審視AI、數據與互聯網這些關鍵領域,會發現它們早已超越國界限制,成爲全人類的共同議題。AI的進步理應惠及大衆,絕不能成爲加劇不平等的推手。而中國的理念正契合了這一核心訴求。”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