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陳子帥 塗蕾 馬晶晶】海關總署7日發佈消息稱,基於對美方整改措施的評估結果,依據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和國際植物檢疫措施標準,海關總署決定廢止海關總署2025年第30號公告(關於暫停美國CHS Inc.等3家企業大豆輸華資質的公告),自2025年11月10日起恢復CHS Inc.等3家企業大豆輸華資質。進博會期間,美國大豆協會和大豆出口協會的負責人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直言,希望能夠重返中國市場。
除了美國大豆協會外,由十餘家主要農產品協會組成的“美國農產品貿易高級訪華團”今年也來到了進博會。《環球時報》記者現場採訪了數位美國農業界代表,他們認爲,中國是美國農業至關重要、離不開的市場,他們此行旨在表達希望合作的心聲。面向未來,他們期盼在兩國元首於韓國達成重要共識後,雙方能夠恢復自由貿易。
80歲高齡親自來華推介產品
6日上午,進博會的美國展區空前熱鬧,美國谷物協會的高管、美國農產品商和中國農業公司的代表舉着啤酒杯,慶祝他們剛剛簽訂的一批訂單;在展臺的對面,美國食品與農業館舉行了開館儀式,19 家美國參展商帶來了他們期待更廣泛進入中國市場的農產品,包括威斯康辛州的花旗參、加州的巴旦木等……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很多美國農業代表直言,他們此次來華的重中之重,就是爲了推銷產品,以緩解此前受到的衝擊。
一篇題爲《中國對美加徵關稅對高粱產業的影響》的文章中稱,此前面對美國不斷加徵關稅、設貿易壁壘等貿易單邊霸凌做法,中國不斷調整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徵的關稅稅率。文章還稱,在中國高粱進口貿易中,美國一直是我國的重要貿易伙伴,截至2024年底,除個別特殊年份外,中國每年自美國的高粱進口量約佔中國高粱進口總量的60%以上。
“我希望高粱出口能恢復正常,這是我們目前最迫切的需求。”美國谷物出口協會主席馬克·威爾遜在現場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他們一直在爲這個目標而努力。即使過去面臨阻礙,他依然鼓勵美國的農民和農業企業開拓中國市場。他認爲,“必須先建立起友誼,築牢紐帶。這樣等市場開放時,他們(指中國夥伴)纔會第一時間想到我們。”
據他介紹,美國谷物出口協會1982年來到北京,“我來到這裏是爲了維護43年的友誼,讓大家知道我們一直都在。我們沒有退出,也不會離開。我們會一直在這裏,等雙方達成協議、一切步入正軌,我們會立刻回來滿足市場需求。”他進一步說,“同樣希望你們也持續向我們出口更多產品。我們重視與中國的關係,也希望這份關係能持續發展。”
美國許氏參業集團是威斯康辛州沃沙市一家種植和銷售花旗參的農業公司,成立於1974年,擁有400多公頃土地,70多名員工。該公司創始人許忠政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受關稅等因素影響,該公司過去一段時間在中國市場的業績下降了大約50%,“50%的話很難生存了,(成本)費用都不太夠了,並且價格也下降了將近30%至40%。關稅對美國所有的農產品都不好。”
他提到,威斯康辛州也是種大豆的地方,“很多人家裏的穀倉堆滿了大豆。我們種參也是一樣,一些人過去兩三年都沒賣完。關稅高起來後,對花旗參出口到中國有一定影響。中美兩國是大國,和平相處對於將來的貿易是很有利的。”
許忠政出生於中國臺灣,如今已是80多歲高齡,上一次來中國大陸還是在1981年。他之所以這次要來參加進博會,就是要親自推介產品,盡力擴大雙方的業務交往。
“任何看重出口業務的人,都不能忽視中國市場”
在美國食品與農業館的一側,展臺上擺滿了琳琅滿目的、來自美國加州的葡萄酒。加州葡萄酒協會大中華區及東南亞地區的總監貝魯斯(Christopher Beros)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任何看重葡萄酒出口業務的人,都不能忽視中國市場。”
據貝魯斯介紹,他從2007年開始涉足中國葡萄酒行業,見證了這個市場發生的諸多變化。“目前,很多中國本土葡萄酒越來越受歡迎,這實際上也有助於加州優質葡萄酒的推廣。我認爲中國市場是一個非常重要且充滿活力的市場,潛力巨大。”他此行的目的,是希望在中國這個重要的市場,提升加州葡萄酒的知名度。
該協會旗下有約1000家酒商會員,“這是我第三次參加進博會,雖然它並非專業葡萄酒展會,但卻是極具影響力的貿易展會。正因爲它如此重要,我們才希望參與其中,這也是我們來到這裏的原因。”
《環球時報》記者通過採訪瞭解到,幾乎所有美國農業協會的高管此次親自來到進博會的目的,都是爲了表達對中國市場的尊重和重視,同時希望挽回曾經的輝煌貿易。
美國家禽蛋品出口協會 (USAPEEC) 分管貿易與技術服務的副總裁蓋瑞特(Garrett Borkhuis)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此次他之所以不遠萬里來到進博會,是因爲“中國市場對美國農業至關重要。”他介紹說,該協會會員包括美國的雞肉、鴨肉、火雞肉的生產商和蛋農等,產品出口到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
蓋瑞特稱,“中國是美國禽肉的主要市場,雞爪在美國不太受歡迎,兩國的合作爲美國雞爪的出口提供了渠道。”他表示,“我們希望中國商品進入美國、美國商品進入中國,讓兩國消費者都能以最低成本享受到心儀的產品。”
羅伯特·卡爾敦斯基(Robert Kaldunski)是一位有着40多年種植經驗的參農,目前擔任美國威斯康辛州花旗參農業總會主席。在進博會的現場,他一直頻繁地和身邊的人交流。“西洋參是威斯康辛的驕傲,我希望兩國能夠攜手合作。”在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羅伯特一直強調合作。據他介紹,美國98%的西洋參產自威斯康辛州,而這些威斯康辛的西洋參80% 都出口到中國。
“我要感謝中國舉辦了這場盛大的貿易展會。”羅伯特說,這場盛會讓他有機會結識許多人,包括衆多潛在買家和西洋參行業的合作伙伴。進博會還得以讓他們的產品得到全世界的關注。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國友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美國的農業界人士此時扎堆訪華,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一方面,進博會以擴大進口爲主要目標;另一方面,之前中美元首釜山會晤就兩國經貿關係達成了共識,農產品進口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這位學者特別提到,“臨近年末,美國農產品急需找到買家,否則容易遭受嚴重損失。”
“只是需要一些時間來解決彼此分歧”
10月30日,中美兩國元首在韓國釜山舉行會晤,達成重要共識。與此同時,中美經貿磋商取得進展。商務部消息稱,11月4日,李成鋼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在京會見美國農產品貿易代表團。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11月5日公佈公告,調整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徵關稅措施。
“任何時候能夠下調關稅,都是值得高興的日子;任何時候兩國領導人能進行溝通,都是事情在向前推進的信號。我們希望繼續開展更多對話,也期待能解決當前的問題,這樣我們就能恢復正常貿易……我們需要常態化的貿易。”馬克·威爾遜說,目前美國農民仍有些擔憂,但只要兩國能夠保持溝通,情況就會越來越好。
“我認爲,美中兩國一直是良好的貿易伙伴。”羅伯特表示,兩國各有需求,“我們需要中國市場,中國也需要我們的產品。我希望兩國能達成一份雙方都能接受的協議,繼續保持產品互通,這最終惠及兩國人民。我相信這一切終將實現,只是需要一些時間來解決彼此之間的分歧。”
6日下午,由美國大豆出口協會(USSEC)、美國谷物協會(USGC)和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CFNA)聯合主辦的“中美農產品貿易合作論壇”在進博會期間舉行。主辦方發給《環球時報》的一份通稿稱,論壇致力於推動中美雙方的開放溝通,進一步拓展兩國農業經貿領域的合作空間,實現兩國在農業經貿領域的合作共贏。
《環球時報》記者關注到,這兩天,通過一系列活動,中美農業企業在進博會現場已經簽訂了多份合作協議。據上海美國商會會長鄭藝介紹,美國食品與農業館6日開幕當天,達成580萬美元訂單。據美國谷物協會介紹,廣東俊傑農產品有限公司與美國CHS公司簽署2026年度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中美穀物貿易的長期協作與供應鏈可持續建設。廈門建發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告稱,該公司與美國CHS與嘉吉公司簽約。
“中美農產品具有結構互補性和經濟互利性,只要兩國政府能夠爲農業合作創造良好條件,就一定有廣闊的合作前景和合作潛力,造福兩國民衆。”宋國友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