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丁雅梔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美國聯邦政府“停擺”已進入第三週。綜合多家外媒報道,長時間的“停擺”已嚴重削弱其發佈通脹與就業等關鍵市場報告的能力。美國官方經濟數據的“斷供”不僅讓本土市場觀察人士與政策制定者陷入“數據失明”,也讓依賴這些數據進行決策的日本、歐洲等經濟體面臨政策判斷難題,全球金融市場也因失去關鍵“指針”而波動加劇。

“一片令人不安的空白”
據美國“政治新聞網”、福布斯新聞網、路透社等外媒報道,負責發佈美國經濟活動指標的聯邦機構,包括勞工統計局、經濟分析局與人口普查局,已在“停擺”期間暫停幾乎所有數據的收集與發佈工作。原本應該如期發佈的就業報告、消費者價格指數、進出口價格關鍵報告等重要經濟指標集體“難產”,這些被全球市場視爲風向標的數據突然從投資者的“雷達”上消失,只留下一片令人不安的空白。
“當前政策制定者與投資者本就對美國就業市場健康度、通脹走勢、消費支出及企業投資力度均存在疑慮,而此次政府‘停擺’導致關鍵經濟數據發佈中斷,不安加劇。”路透社在報道中寫道。
據報道,美國勞工統計局的9月就業報告已被推遲,10月報告也面臨風險。若政府“停擺”延續至10月下旬,相關機構對數萬戶家庭的失業率訪談調查也將受阻。不只是就業報告,長期“停擺”還將損害本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的準確性,該指數是勞工統計局發佈的核心通脹指標。勞工統計局已將9月消費者價格指數報告推遲至10月24日發佈,比常規時間晚了一週多,屆時發佈的數據也可能是拼湊而成的版本。
通脹洞察公司總裁奧馬爾·謝里夫直言,若“停擺”持續至10月23日以後,“10月CPI或許沒法發佈了”。作爲美聯儲制定利率政策的核心參考指標,CPI數據的缺失將直接削弱貨幣政策決策的科學性。
多國官員擔憂美“經濟數據失明”
美國數據“斷供”的影響迅速傳導至全球其他經濟體。路透社報道稱,多國官員表示,若美國經濟數據長期“失明”,可能會使本國政策制定變得複雜,進而增加決策失誤的風險。當前各國本就需緊盯美國政府“重塑全球貿易”的一系列舉措,在此背景下,決策失誤的風險更加凸顯。
日本央行行長植田和男在10月3日的新聞發佈會上就曾表示:“這(數據缺失)是個嚴重的問題,我們希望此事能儘快解決。”路透社報道稱,美國政府“停擺”導致官方經濟數據發佈中斷,可能會讓日本及其他國家的政策制定者“看不清方向”。對這些國家而言,瞭解全球最大經濟體的經濟走向,是判斷本國貨幣走勢、貿易表現及通脹情況的重要依據。
一位匿名的日本政策制定者的批評更爲尖銳:“這簡直是笑話。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總說美聯儲政策‘依賴數據’,可現在根本沒有數據可供依賴。”
歐洲方面的態度更爲審慎。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凱瑟琳·曼表示,美國數據中斷對英國央行政策討論的直接影響有限。美國數據爭議雖未成爲英央行政策討論的“核心議題”,但已被納入“隱性風險清單”。
德國《焦點》週刊報道則稱,美國政府“停擺”或爲歐洲帶來重大機遇。鑑於美國國債高企,一個深度流動的安全歐盟債券市場可以爲國際投資者提供分散風險的機會。這將使他們可以選擇將資金投資於歐元計價債券,而不是美國國債。
私營部門數據無法替代
在官方數據也“斷供”的背景下,部分非官方信息渠道仍在運轉。路透社報道稱,美聯儲資金自籌,不受政府“停擺”影響,仍在通過其廣泛的聯絡網絡收集經濟相關信息。私營數據服務機構也會提供替代數據,儘管存在缺陷,但仍能滿足基本需求。對此,德國binance新聞網15日援引專家的話警告稱,即使存在其他數據來源,它們也無法取代美國機構通常提供的官方、全面的數據集。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英國央行前政策制定者亞當·波森認爲,政府“停擺”及勞工統計局目前的動盪局面,“會加劇外界對美國治理能力及可靠性的質疑,而這一點至關重要。這種質疑最終會影響各國的外匯儲備管理和貨幣決策,還會加劇美國經濟波動性預期”。
在本週於華盛頓舉行的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聯合會議上,全球經濟界領袖雖面臨中東局勢等多重議題,但美國數據“斷供”仍是討論的焦點。IMF在14日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寫道:“若負責數據收集與發佈的技術型機構承受壓力,也可能削弱公衆及市場對官方統計數據的信任,這將大幅增加各國央行及政策制定者制定政策的難度……若政治干預導致數據質量、可靠性及時效性受損,還會進一步增加決策失誤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