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苑基榮】“印度造船業迎來了一個‘歷史性時刻’。”印度《經濟時報》15日報道稱,法國航運巨頭、全球第三大集裝箱運輸公司達飛海運集團與印度科欽造船廠簽署了6艘液化天然氣動力集裝箱船的“鉅額訂單”,價值約3億美元。不少印媒直呼,這是印度第一次獲得如此大的國際訂單,使得印度能夠成爲中國、韓國等造船大國的“替代者”。
據報道,簽署的集裝箱船每艘將容納1700個標準箱,並使用液化天然氣推進,這與達飛海運集團對航運脫碳的承諾保持一致。該協議可以說是印度造船商的一項重大成就,該行業近來致力於在全球建立自己的地位。目前,印度造船業在全球排名第16位,市場份額不到1%,印度目標是到2030年進入前10名,到2047年進入前5名。達飛海運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魯道夫·薩德表示,雖然公司的大型船隻仍主要由中國和韓國建造,但印度爲小型船隻建造提供了機會。
“對於印度國有造船廠科欽造船廠來說,這份訂單意義非凡。”《經濟時報》報道稱,該造船廠建造了印度首艘國產航母、印度最大噸位的挖泥船,同時還承擔部分現役艦艇的維修任務。科欽造船廠最近與造船業巨頭HD韓國造船海洋達成合作,“在很大程度上給了達飛海運集團信心,使其在經過數月的談判後堅定了簽下該訂單的決心”。
值得關注的是,這一“鉅額訂單”給科欽造船廠以及其他造船廠帶來的“附加值”正是印度業界所期待的。這一大單可能有助於其他印度船廠從大型船東手中獲得更多訂單,並進一步擴大規模。
報道援引一位印度造船業高管的話表示:“憑藉這份訂單,科欽造船廠得以進入全球造船供應鏈。這不僅僅是需求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今天達飛海運集團加入,明天馬士基或地中海航運公司或許也會加入。”此外,報道認爲,這一訂單也將“激勵”零部件和設備供應商在印度打造生態系統。
爲實現本國造船業的發展目標,印度陸續出臺了多項政策。據印度新聞局網站報道,印度9月份批准了6972.5億盧比(約合565億元人民幣)的政府一攬子計劃,以提高工業能力,並與老牌造船國家競爭。此外,印度還出臺了船舶建造財政援助計劃 (SBFAP),爲使用綠色燃料或混合動力推進系統的船舶提供20%—30%的財政援助。根據該政策,科欽造船廠每建造一艘船,將獲得政府20%至25%的額外補助。
但在造船方面,印度也面臨諸多挑戰。有印媒分析認爲,幾個主要挑戰包括基礎設施成本高昂、勞動力和零部件缺口大等,像發動機、推進系統和導航設備等關鍵部件,印度目前依舊嚴重依賴進口。數據顯示,與中國、韓國和日本等同行相比,印度造船廠的成本可能會高出25%至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