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財經綜合報道】近期,AI領域的鉅額資本開支引發市場關注,但其可持續性也招致疑慮。針對這一擔憂,高盛在最新研報中明確指出:當前AI投資規模遠未過熱,這一投資水平具備堅實的可持續基礎,意味着AI基礎設施建設的宏觀故事依然穩健。

報告指出,儘管AI基礎設施投資在名義金額上屢創新高,但與歷史上的重大技術週期相比仍顯“剋制”。自2023年中以來,AI投資持續加速,僅2025年,公開美國企業在AI相關基礎設施上的收入增量就達到約3000億美元。
然而,高盛強調,歷史上鐵路、電氣化、IT等技術週期的投資高峯佔GDP比重高達2-5%,而當前美國AI投資佔GDP的比例尚不足1%,遠低於歷史峯值。這表明,當前的投入規模遠未達到“過熱”狀態。
高盛認爲,技術背景依然強力支持AI資本支出的持續增長,這主要基於兩大核心驅動力:
一方面,生產力提升潛力巨大。報告預計,生成式AI全面應用後,美國勞動生產率將提升15%,這一過程將在未來10年內逐步實現。學界和企業案例顯示,AI應用可帶來25-30%的平均生產力提升。
另一方面,算力需求持續爆炸性增長。AI模型規模正以年均400%的速度增長,這遠遠超過了算力成本年均40%的下降速度。同時,訓練查詢和前沿模型的需求年增速分別高達350%和125%。只要算力需求的增長持續快於成本下降,AI基礎設施的投資動力就將長期存在。
最爲關鍵的論據在於經濟效益。高盛測算,生成式AI帶來的生產力提升將爲美國經濟創造20萬億美元的現值,其中高達8萬億美元將作爲資本收益流向美國企業。
這一預期收益,將遠超當前和未來可預見的AI投資總額。報告指出,即使在悲觀或樂觀的不同假設下,這一收益區間也在5-19萬億美元,顯著高於投資成本。更重要的是,這一測算尚未計入海外利潤、新興利潤池或通用人工智能(AGI)可能帶來的巨大潛在收益。(陳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