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財經綜合報道】非銀行支付行業的整合出清浪潮仍在持續。中國人民銀行(下稱“央行”)數據顯示,年內已有11家非銀支付機構的支付許可證被註銷。同期,行業頭部機構則通過增資、併購等方式強化實力,資本流向正清晰地勾勒出行業未來的價值座標。
“冰火兩重天”格局凸顯
一方面,行業“清退”步伐加快。得仕股份、中匯電子支付等11家機構年內黯然離場,反映出中小機構在日益趨嚴的監管環境和激烈的市場競爭下面臨的生存壓力。有華南地區支付機構向記者透露,已通過出讓部分股權引入新股東,旨在優化結構、提升資本實力以適應新規。
另一方面,行業整合與資本集中趨勢明顯。上海富友支付、拉卡拉等頭部機構紛紛增加主要股東持股比例,進一步鞏固市場地位。自央行頒發牌照以來,共有271家第三方支付公司獲得許可,而截至目前,存續機構已縮減至164家。
博通分析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指出,支付行業已從擴張期,全面邁入整合出清、強者恆強的深度洗牌階段。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也認爲,支付機構正通過增資、高管變更等動作積極擁抱監管,以增強自身競爭力。
新規抬高門檻,行業從規模轉向質量
這場深度洗牌的背後,是監管政策的持續收緊。2024年7月,《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實施細則》正式發佈,將非銀行支付機構註冊資本最低限額統一提高至1億元,顯著抬高了行業准入門檻。
博通分析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分析稱,這一變化反映出行業正從規模競爭轉向質量競爭,支付牌照正加速向有生態、有場景、有合規能力的主體集中,行業格局趨於穩定但分化加劇。
跨境支付與“支付+”成藍海
在國內傳統收單市場收縮的同時,新的增長點正在浮現。跨境支付正成爲資本競相追逐的藍海。今年以來,連連數字、新大陸、移卡、PayPal等機構紛紛通過收購或自主申領方式,密集拿下海外支付牌照,加速全球化佈局。
市場表現也印證了這一趨勢。連連數字2024年財報顯示,公司收入同比增長27.9%,並實現大幅盈利,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博通分析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表示,資本的流向始終代表着價值的座標。支付機構未來必須迴歸本源,依託“支付+”戰略,向B端產業鏈延伸,切入供應鏈金融、SaaS服務、跨境支付等高附加值賽道。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認爲,在國內競爭日趨激烈的大環境下,“支付出海”已成爲重要趨勢。未來,支付機構需以深入場景服務、打造科技能力爲主線,提供更具創新、更高質量的支付產品與服務。(文馨)